中國新聞社
首頁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jīng)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廣告服務



首頁>>>>新聞報道

因愛電影而快樂—黃宏談《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

2002年05月08日 16:04

  陽春三月,著名笑星黃宏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一部影片《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在北京試映,我在瑩瑩淚花與朗朗笑聲中看完影片。感動之余,我急切地想了解黃宏拍攝此片的初衷與成功的“秘訣”。于是,一個柳絮飛揚的午后,在梅地亞賓館,筆者獨家采訪了黃宏。黃宏圍繞著《一個爹》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他平實而不乏深刻、獨到而充滿幽默的藝術見解。

  從小迷戀電影立志四十歲進軍影視

  你是一位受到億萬觀眾喜愛并獲得巨大成功的小品演員,你的小品已成為一個文化名優(yōu)品牌。是什么原因使你產(chǎn)生了拍電影的念頭,且第一次拍電影就集編、導、演于一身?

  我從小就迷戀電影,認為電影是一種高不可攀的藝術。過去有很多優(yōu)秀影片,影響了幾代人,我也是其中一個,我一直在熱愛并向往著電影藝術。90年代初我曾多次接到拍片邀請,但我從未赴過約。因為找我的影片,大都與小品雷同,是為了追求票房。這樣的劇本,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這么長時間,我不是不想演影視劇,是想更好地接近它。我給自己“鎖定”40歲開始搞影視,到了去年,劇本還沒寫成。恰好這時《黨員金柱有點忙》劇組約我去拍戲,我一看這個本子還真不錯,是個正劇,不同于小品。導演也對我說,我們選中你也是看到你的小品里有那種正氣的東西。我很受感動,表示不計片酬也要去拍。我要盡量改變自己,哪怕不熟練,也要放棄舞臺表演形式,從心里去塑造金柱這個人物。拍完之后,效果還不錯,我以64萬張選票獲得“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我認為在我表演轉型的時期,獲得這個獎不是因為演小品,也不是因為演喜劇,更顯得它的珍貴。這是觀眾對我的肯定,也是對我的鼓勵和期望,增強了我的信心。拍《一個爹》這樣的片子,沒有人肯合作,只得自己編寫劇本;寫完之后,想充分接觸影視,就得自己去導;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意圖,還得自己去演,就這樣,我就全方位地“進來”了。“處處留心”與“笨鳥先飛”

  電影導演是一項專業(yè)性、技術性及藝術性相結合的復雜勞動。你作為一個沒有受過導演專業(yè)訓練的小品演員,第一次執(zhí)導電影就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請問你是怎樣取得成功的?

  第一個原因叫作“處處留心皆學問”。我13歲入伍到部隊搞文藝,只有小學文化水平,但我一直堅持學習,先是在遼寧大學學習哲學,后來又到解放軍藝術學院進修,現(xiàn)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平時我也關注我的同行(趙本山、馮鞏)拍的電影作品,到電影院去看或買影碟觀摩,學習他們的長處和經(jīng)驗。同時我認為,藝術都是相通的,審美也是相通的,我可以把舞臺表演的經(jīng)驗運用到影視創(chuàng)作中。第二個原因是,我請的這些合作者都是我的老師,如王小列是著名的攝影師、關鍵是一位著名的錄音師、周新霞是著名的剪輯師、鄒野是優(yōu)秀的作曲,還有于藍老師、斯琴高娃、雷恪生、李琳等,都是影視界的大家、高手,影片的成功與他們的鼎力相助是分不開的。第三點原因是,我相信“笨鳥先飛”,只要你認真、只要你勤奮、只要你努力,就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這個劇本我寫了兩年,先后改了幾十遍,有時在外出的飛機上抓緊修改,馮鞏開玩笑說:兄弟,到底是自己的“活兒”,“一針一線”真夠仔細的。影片拍完后一共剪了七遍,就是為了讓它更完美。

  只有甜和苦沒有辣和酸

  第一次做導演,你最大的感觸是什么?收獲是什么?拍攝中有哪些“酸甜苦辣”?

  我真沒感到什么酸和辣,好像只有甜。當你的藝術創(chuàng)作從無到有,從理想變成現(xiàn)實,這個過程是個特別幸福的過程。一個近百人的劇組像蓋房子一樣,為它添磚加瓦,齊心合力把房子漸漸蓋成,再去裝修它、打扮它,最后再驗收,這是非常幸福的。當然,拍攝中免不了受些皮肉之苦,在外景地拍戲,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拍一天戲,晚上還要做分鏡頭劇本,有時興奮得12點都睡不了覺。累的我眼圈兒都是黑的,劇組的人都說我像大熊貓。但我卻不覺得累。王小列告訴我,這就是導演的通病,別人都趴下了,導演也不會倒下,因為他有一個精神支柱。動情不煽情真情加抒情

  你的影片被定位為“抒情喜劇電影”,你是怎樣為影片定位的?你的藝術風格與藝術追求是什么?

  我在導演闡述中為影片確定六個字:真實、扎實、樸實,即故事要真實、創(chuàng)作態(tài)度要扎實、風格要樸實。真實是基礎、扎實是態(tài)度、樸實是追求。影片所以定位為“抒情喜劇電影”,一是我作為喜劇演員必須發(fā)揮我的長項,必須挖掘和利用片中的喜劇因素。但是這個尺度很難把握,劇中的趙光就是一個只有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時期才會出現(xiàn)的典型人物,他既可愛、可敬,又可憐,他身上具備喜劇的因素。因此,我首先定位“喜劇”。關于“抒情”,我是這樣想的,那就是不能把影片拍成一個扶貧、救助孤兒,悲悲切切,靠煽情取悅觀眾的作品。而是靠動情,動情與煽情有很大區(qū)別。動情是先要自己受感動,才能感動觀眾,是互動關系。為什么叫“抒情喜劇”呢,我們就是要區(qū)別于一般喜劇的夸張與變形,做到“夸張不變形,變形不失真”,把喜劇當作表現(xiàn)手段和“潤滑油”,讓觀眾看起來好看、不生澀。(北京日報)




>新聞報道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jīng)|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廣告服務

分類新聞查詢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