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本國的經(jīng)濟突飛猛進,留學政策對中國學生的吸引,以及有待填充的空白市場,使至短短幾年間,愛爾蘭留學生和商戶迅速增長,無限機遇被把握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很多中國人盲目的聚集在愛爾蘭,隨波逐流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當年魯迅先生企圖從文化上喚醒迷惘的民眾,剖析中國人的劣根性。然而,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劣習依舊。今天在愛的眾多中國人,就像當年新舊社會體制交替那樣,其劣習同樣暴露無遺。
滯留不前的留學生狀況
提到留學生,愛爾蘭的留學生情況的確是情況比較特殊的,在這里來了三,五年還在讀語言的學生,屢見不鮮,而且素質有呈現(xiàn)逐年降低的趨勢。大多數(shù)人盲從的選擇了來到愛爾蘭,簽語言學校,打工,而其中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是為了錢,學歷還是身份?恐怕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概念對于他們還是陌生的字眼吧。
到愛留學的學生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愛“混”不下去回國的,第二類是完成學業(yè)畢業(yè)回國或者獲得工作居留的,還有一種是選擇黑下(就是沒有身份的非法居留)。第一類往往是意志比較薄弱的學生,高中畢業(yè)后直接被家長送去留學的,他們在家是嬌生慣養(yǎng),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剛剛擺脫學習的“陰影”,享受沒有家長掌控的“自由”,沒有自我控制力,導致最后年復一年,一事無成。他們回家大都會宣揚愛爾蘭如何的差,是農村,是上了賊船,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和父母朋友交差,才能夠挽回面子,父母才能夠原諒他們;亦或賣個假文憑,蒙混了事。孰不知,如果秉性不改的話,到那里都是一樣!這類學生由于沒有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又不愛刻苦學習,黑下之后,對于世界和社會的認識產生了扭曲和偏激的心理,常常去感慨別人為什么有殷實的家境,良好的機遇,這種矛盾的思想,也是近些年中國留學生犯罪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第二類人中有的是在中國已經(jīng)有家有小,原來已經(jīng)有單位,出國的唯一目的是真正學些西方的先進理念,讓自己上個更加高的層次,希望回國能大展拳腳;有的是一開始就目標明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往往這類人比較低調,年齡比較大,不愿意浪費時間,適應能力很強,很能夠融入到一個新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社會。但是這類人中有些年輕人,趨向為崇洋媚外,有時候“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恨不得把自己和中國的關系撇開的一干二凈。孩子們,你們能撇的掉自己的黑頭發(fā),黃皮膚嗎?
第三類人,也是最讓愛爾蘭政府頭疼的問題。很多學生一開始來的時候都是躊躇滿志,就像前面提到的,在沒有明確的目標的情況下,每天混日子,時間不斷的打磨著他們學習的意志,最終無路可走又不能回國,只好黑在這里打工。這些年輕人沒有堅強的意旨力去支持自己完成理想和目標,把失敗的原因歸于不斷上漲的學費和生活費,主觀上迷失自我,又不能吃苦,即使是打工,也做不到在這里苦忍幾年“人下人”,回國翻身“人上人”。只是維持一種循環(huán)的狀態(tài),每天都麻木的過同一種生活。更何談,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xiàn)……
難融主流社會的中國商人
以筆者之見,目前在愛的中國商人為什么這些年無論如何發(fā)展,都難融入愛爾蘭主流社會?除了文化差異,語言障礙,還有就是中國人的劣根性在作怪。這里的中國人往往變得短視和急功近利,把智慧都放在鉆制度空子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完善制度上。就像學者鐘偉曾經(jīng)說過:“中國并不缺經(jīng)濟學家,缺的只是對經(jīng)濟學常識的足夠尊重!”只有錢,放進他們的口袋,才是他們存在于異國他鄉(xiāng)最塌實的目標。文化風俗禮節(jié)一樣沒有學會和融入,倒是愛爾蘭的酒鬼習氣沾染了不少,可是更多的恐怕是“舉杯消愁愁更愁”。
愛爾蘭國家不大,中餐館和外買檔的數(shù)量不少,而這里是公認人際關系最復雜的地方,人和人互相壓制“窩里斗”和妒忌的“紅眼病”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一個中國人會把一件事情干得很好,兩個中國人就完蛋了。不是去和老板那里告狀,就是去和其它人講你的壞話,排擠你。好比古代皇宮的“爭寵”,這是由于生存壓力造成的嗎?非也,非也。這是狡猾的老板在利用中國人的劣根性來牽制員工。這種封建時代皇帝牽制各大臣的故舊手段,早該在經(jīng)濟社會淘汰的東西,竟然還在屢試不爽。再加上中國人親戚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只要能派上用場,“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都要聯(lián)系著,這些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剪不斷,理還亂”。心思哪?心思自然都放在爭寵和牽制上,經(jīng)營管理早就遺忘在遙遠的地方了。這樣的不團結,外國人一邊不理解,一邊看笑話。而因為妒忌心,打架鬧事,中國人之間互相滋生事端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如果不能保持豁達的胸懷,那么事業(yè)是很難再有進步的。在看著別人發(fā)家致富的時候,不是要詆毀和妒忌,而是更多的要想想為什么他可以,而我不可以. 把精力多放在如何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新的商業(yè)機會上,不要一味的盲從和人云亦云,如果非要互相比較,也應該是“比學趕幫超”的精神更重要吧。
當年魯迅先生看著阿Q的沉迷,曾“怒其不幸,哀其不爭!倍P者也是希望借此文章可以給在愛的中國人敲響警世鐘。此時,還是要借助著名前蘇聯(lián)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的一句明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已把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反觀,我們該慶幸自己不必生活在戰(zhàn)爭的年代,我們已享有和平的大好環(huán)境,那么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供稿:愛爾蘭《新島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