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六月二十二日電 題:竹“醉”臺灣
中新社記者 鄒輝 陳立宇
來到臺灣,會聽到很多與“竹”相關(guān)的地名,如新竹、竹東、竹西、大竹、竹坑等等。甚至在臺灣的燈謎中也常見“竹影”,如:“筍”(猜臺灣地名),謎底:新竹。
在此間舉行的“二00六臺北國際食品展”上,臺灣館中與“竹”相關(guān)的展臺占據(jù)了很大位置,讓看官似乎進了一個“竹子制品大觀園”。記者與這些展臺的負責人攀談時得到證實,臺灣人確喜“竹”,愛“竹”,“竹”以其獨特的自然特征和反映的文化精神“迷醉”臺灣。
竹“醉”臺灣
臺灣人喜“竹”,以前有傳統(tǒng)的“醉竹節(jié)”。一個“醉”字,將臺灣人對“竹”的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臺灣遍地有竹,品種五六十種之多。南投縣青竹竹文化園區(qū)亦在此次食品展上亮相,其經(jīng)理陳靖賦,酷愛竹,善竹雕,他向記者介紹,臺灣氣候炎熱多雨,宜竹生長。在臺灣的多數(shù)村莊竹林掩映,竹影搖曳。
他回顧了臺灣人喜竹的歷史。在數(shù)十年前,一般的臺灣百姓用不起價值高的樹木材料,便屋前屋后種竹,食、衣、住、行都與竹息息相關(guān),住的是竹籬茅房,嗜吃竹筍,行有竹轎、竹橋、竹筏。
陳先生說,臺灣人亦會護竹,砍來利用時不會將竹林砍光,而是遵循“存三去四莫留七”的法則,三年以下的竹子絕對不會砍掉的,這樣竹林就能永保茂盛。
陳先生盛邀記者到他的青竹竹文化園區(qū)觀光,在那里可以靜心賞竹、品竹、親竹、玩竹,吃竹筒飯,品竹炭餐。在城市里呆久了的臺灣人都會到他那里去尋找一份關(guān)于竹的記憶。
“竹”見證兩岸同根
在臺灣民間流傳一個美妙動人的傳說:中國“二十四孝”里的孝子之一孟宗,其母嗜吃竹筍,一年冬天,母親臥床不起,甚想吃筍。孟宗便冒著嚴寒四處尋筍,苦于無法實現(xiàn),急得在雪地上嚎啕大哭,誠感神明。過后,他淌滴在雪地上的淚水竟長出了一種竹子,人們便稱之為“孟宗竹”。
陳靖賦介紹,“孟宗竹”是臺灣利用最廣泛的一種竹。這或許是海峽兩岸根連根的實物見證吧!
陳先生對臺灣竹的情況了如指掌,他說,臺灣五六十種竹中,本地竹占一半,一半的“祖家”在大陸。
現(xiàn)代臺灣人巧用竹
在本次展會上,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臺灣人利用竹已遠遠超出傳統(tǒng)的利用模式。
現(xiàn)代臺灣人熱衷于將竹子蛻變成竹炭:將伐采后的竹材經(jīng)過三個月的時間自然風干,或是經(jīng)一個星期的烘烤后進窯。經(jīng)過兩個星期高溫窯炭化燒制,就成了金剛不壞的活性竹炭。據(jù)說其吸附能力是一般活性炭的三倍。
陳靖賦將竹炭運用到了他的食品中。他向記者展示了青竹竹文化園區(qū)生產(chǎn)的竹炭面、竹炭爆米香。據(jù)其介紹,加了竹炭的爆米花呈褐色,口感更脆,不易受潮,且利于消化。
旁邊添興窯的女主人李秀眺則把竹炭加入了她的陶制品中。她介紹說,加入了竹炭的陶制品能發(fā)出適合人體波長的“遠紅外線”,可改善水分子、去除雜質(zhì)異味,促進人體細胞吸收。
李秀眺將同一葡萄酒分別倒入兩個陶制小杯中讓記者品嘗。記者細品,一杯澀味較重,另一杯則清甜可口,她解釋說是加了竹炭產(chǎn)生的神奇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