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2002年10月21日星期一
首頁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廣告服務
 
中新網(wǎng)分類新聞查詢>>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經濟新聞

中新社述評:汽車消費信貸,硝煙彌漫戰(zhàn)猶酣

2002年10月21日 06:55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日電  題:汽車消費信貸,硝煙彌漫戰(zhàn)猶酣

            中新社記者閆曉虹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公布了《汽車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此舉意味著中國的汽車金融開放已真正進入倒計時。一個外資汽車金融服務公司與中資銀行機構在汽車消費信貸領域擂臺對峙的局面將很快形成。調查顯示,到二0一0年,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而與快速增長的汽車擁有量相比,目前中國汽車金融服務的發(fā)展卻十分滯后,中國汽車消費信貸的市場潛力遠未得到開發(fā)。而龐大的中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早已令眾多知名跨國汽車制造商垂涎欲滴,它們將以或獨資或合資的方式加盟中國汽貸市場。

  即將出臺的央行汽車信貸消費新政策將大大調低信貸門檻,它涵蓋外資或合資汽車金融股務公司的有關業(yè)務,涉及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中國開辦汽車金融服務的多項管理條例。

  根據(jù)《汽車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汽車金融機構的設立將經過籌建和開業(yè)兩個階段,而籌建期限最長只有六月,籌建完成之后,即可向央行提出開業(yè)申請。

  據(jù)悉,福特、大眾、通用、本田等等汽車巨頭已向人民銀行提出獨資申請,欲成立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為中國消費者提供購車貸款服務。無疑,汽車信貸是整個金融服務業(yè)發(fā)展的理想催化劑。

  應當承認,在國際汽車信貸業(yè)呼風喚雨的今天,國內汽車信貸業(yè)的確仍處于蹣跚學步的階段。業(yè)內人士究其原因是:個人信用體制缺失;過分強調風險控制,手續(xù)復雜,代價高,消費者感到不方便;消費者的觀念還有調整過程。

  有關人士稱,國外金融資本的進入,一方面可啟動或激活國內此類市場,為國內企業(yè)提供借鑒機會。但同時,外資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先進的營銷理念和靈活的營銷手段勝中資銀行一籌。這將對國內產業(yè)形成巨大沖擊力。

  也有業(yè)內人士分析,盡管幾大國際汽車巨頭均有在中國設立汽車金融公司的意向,但由于目前國內個人信用制度不盡完善,開展業(yè)務還需要時間。同時,外資汽車金融服務公司雖有其所長,但中資銀行也同樣擁有外資不具備的優(yōu)勢。誠然,中資金融機構的營銷策略、貸款價格與外資相比可能有較大差距,但在網(wǎng)點分布、籌資成本、人力成本方面卻要略占上風。因而。在即將到來的汽車信貸市場爭奪中,孰勝孰負還很難以預料。

  多數(shù)專家認為,比較而言,入世后,銀行和汽車廠家更都愿意選擇合資作為汽車消費信貸的起步方式。讓外資進入中國汽車消費信貸領域,可讓中國學習國外一些規(guī)范的作法,但也需考慮如何保護中國利益的問題。中國目前還沒有專業(yè)的汽車金融服務機構,因此現(xiàn)在有些外資機構想以獨資形式來爭奪市場,其實這種步驟是超前了。但若讓中資機構光憑自身力量在這個市場中角逐,因幾無經驗,所以以合資形式起步是比較合適的。

  此間觀察家強調指出,只要政策允許,外資就會進行汽車消費信貸獨資。因此對于中方來說,既要與之積極合作,同時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中國汽車廠家的財務公司應加強自身的信貸業(yè)務,以期與集團形成一股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完)


 
編輯:余瑞冬

更多報道:中新財經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廣告服務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