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2002年12月09日星期一
首頁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jīng)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wù) 廣告服務(wù)
 
中新網(wǎng)分類新聞查詢>>

本頁位置:首頁>>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金馬獎的本土情結(jié)

2002年12月09日 17:22

  在高雄閉幕的第三十九屆金馬獎,頒獎禮前夕爆出新聞局局長揚言不再補助金馬獎經(jīng)費的新聞,在臺灣頗引起一陣“政治干擾藝術(shù)”的爭議,但香港媒體照例置若罔聞。其實金馬獎由于歷史夠長,在臺灣深入民心,每年幾乎必有人利用它博宣傳,不過今次事情的確鬧到不可收拾。

  根本高雄市力爭頒獎禮在當?shù)嘏e行,已有為同期舉行的市議員選舉敲鑼打鼓的味道。然后有人想利用此曝光率高的場合,安排政治人物上臺作秀。但金馬獎執(zhí)委會以堅持內(nèi)規(guī)“政治人物可出席,但不上臺、不致辭、不頒獎”而一口回絕———據(jù)說這些都是通過中間人的非正式接觸。

  不久,便通過媒體傳出金馬獎有“污辱政治人物”之嫌的指控,新聞局局長甚至表示將重新評估是否補助金馬獎,或繼續(xù)由目前的執(zhí)委會籌辦。金馬獎方面則由所屬的電影基金會高調(diào)回應,發(fā)表聲明稱新聞局無權(quán)干涉民間機構(gòu)。與金馬獎有私怨的《自由時報》固然努力煽風點火,但其他較中立的傳媒(如《中國時報》及《聯(lián)合報》)卻一致嘩然,對此口誅筆伐。風頭火勢之下,高雄市長謝長廷出席頒獎禮而奠定“三不原則”,民間輿論和金馬獎似乎勝了一仗。

  令人感慨的是,當年也不乏“政治人物”上臺致辭的慣例,但報刊無不反對得大義凜然,如今口徑竟有一百八十度的轉(zhuǎn)變!罢螝w政治,藝術(shù)歸藝術(shù)”的原則,難道只是為政治服務(wù)?

  從得獎結(jié)果的報道,也可看出港臺兩地的傳媒各懷濃厚的本土意識。臺灣方面的重點放在《美麗時光》連三元(與評審團無關(guān)的觀眾選票選最佳影片獎),完全可以理解。香港方面則是典型娛樂版方式處理,以黎明及李心潔獲最佳男、女主角獎為頭條,旁及陳果獲最佳導演獎及林嘉欣再度雙喜臨門等,結(jié)論是“港產(chǎn)片成為大贏家”。連《美麗時光》是部什么樣的電影都不理,一貫香港傳媒的反智媚俗煽情作風。

  其實隨著十多年來臺灣電影工業(yè)的衰落,港片在金馬獎壓倒臺片已是常態(tài)而不是新聞。但仍有港報在表列得獎名單時,索性略去《美麗時光》除了最佳影片獎外的兩個獎項,卻未免過分了一點。臺報則恰恰相反,把這兩項放在最前列,大增臺灣片獲獎的風光。更有拿提名十四項的《香港有個好萊塢》與提名九項的《美麗時光》比較,認為雖然各獲三獎,但后者得的都是影片大獎,因此略勝一籌!

  又有憑印象斷言,今年港臺得獎比例近乎平分秋色。但事實上,以港臺電影同場有角逐的十七個劇性片獎項計,港臺的得獎比例是十三比四。除非加入最佳紀錄片/短/動畫片及年度最佳臺灣電影/電影工作者等獎項一并考慮,但結(jié)果不過是十四比十(其中兩項出現(xiàn)臺片雙得主)。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李焯桃(金馬獎評審委員)


 
編輯:王艷紅
 

新聞大觀| 中新財經(jīng)| 中新體育 中新影視| 中新圖片| 臺灣頻道| 華人世界| 中新專稿| 圖文專稿| 中新出版| 中新專著| 供稿服務(wù)| 聯(lián)系我們| 廣告服務(wù)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帽揪W(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