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2月11日電 投資影視基地,是臺灣著名電視制作人楊佩佩在2002歲末完成的又一件大事。隨著11月底萬像影視基地在上海的正式啟用,楊佩佩稱“已經(jīng)將事業(yè)的重心與生活的重心完全移到了上!薄=,在拍攝電視劇《飛刀又見飛刀》的忙碌間隙,她接受了上海青年報記者的專訪。
上海不僅是我的工作之所,更是我的定居之地
記者:這次把影視基地建在上海是出于什么考慮?
楊佩佩:我在內(nèi)地拍戲已經(jīng)有8年了。以前到上海來只是一種工作的需要,F(xiàn)在上海不僅是我的工作之所,更是我的定居之地,即使以后老了不再拍戲了。原因就是我感到它的飛揚的生命力、它的快速的起飛,這很像20年前的臺灣。一個人一生遇到兩次這樣的機會是非常滿足的事情。我現(xiàn)在常勸我的朋友們也到上海來。
記者:你的名字總是和一些熱門的電視劇聯(lián)系在一起,能不能讓我們了解一些你幕后的生活?
楊佩佩:我21歲就結(jié)婚了,結(jié)婚3年后我的先生就因為心臟病去世了,留下一個男孩。后來我也結(jié)過婚,但時間都很短,現(xiàn)在我是單身生活,兒子在美國從事電腦業(yè)。我是1979年涉入電視圈的,一方面出于興趣,另一方面是由于生活的經(jīng)濟壓力。
記者:一個女人在電視圈做成了“強者”,一定是很艱難的事情吧?
楊佩佩: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太適應這一行業(yè),因為我是一個靦腆、不合群的人,而且不太會說話。除了工作之外,我總是呆在家里享受一個人的感覺,與外界幾乎沒有什么接觸,因為我在人群中常會不自在。而我之所以能夠做出來的惟一的動機是:別人都在否定我,認為我肯定不行。這與臺灣嚴重的重男輕女有關(guān)系。而我在內(nèi)心又是很好強的人。所以,我是硬咬著牙做出來的。
與瓊瑤不熟,與柴智屏很熟
記者:你與瓊瑤并稱“臺灣兩大女制作人”,你們平時的交往怎樣?
楊佩佩:我與瓊瑤不熟悉。我們各做各的事情,各有各的觀眾,平時沒有往來,我也沒有把她當成競爭對手。我想我很尊敬她,因為有這么多人喜歡她的小說,我也曾經(jīng)是她的讀者。
記者:柴智屏近來成為臺灣電視界的后起之秀,對于她的成功之道你作為資深的制片人有何感受?
楊佩佩:我與柴智屏很熟悉。我覺得她的機遇很好,在這個行業(yè)運氣很重要。過去,我除了拍過一部時裝戲之外,拍的全是古裝戲,因為古裝戲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市場。但這樣的思維被F4的現(xiàn)代偶像劇打破了。現(xiàn)在有大批的人在拍偶像劇,但不知道這樣的影響會維持多久,因為他們往往找來一些并不職業(yè)的演員、編劇、導演在拍,所以后勁不是很足。
記者:想過拍電影嗎?
楊佩佩:沒有想過。邵逸夫的太太找過我拍電影,我沒有接受,因為我覺得電影與電視是兩回事。很多電影人之所以拍不出好的電視是因為他們太輕視電視了。要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拍出這么長的內(nèi)容,還要吸引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央視版《笑傲江湖》不像武俠片,少一種“俠氣”
記者:你拍過《笑傲江湖》、《神雕俠侶》等不少金庸小說改編的武俠片,如何看待內(nèi)地版“武俠熱”?
楊佩佩:我曾看過幾集內(nèi)地版的《笑傲江湖》,我覺得拍得不像武俠片。因為武俠片就必須拍出“俠氣”來,還要體現(xiàn)出“金庸味”來。而《笑傲江湖》等一些電視劇沒有做到這一點。要知道拍武俠片不等同于拍《水滸傳》。
記者:正在上海拍的《飛刀又見飛刀》是改編自古龍的作品,你是怎么看待“古龍味”與“金庸味”?
楊佩佩:我覺得“金庸味”比較有情節(jié),人物很鮮活。往往一提到劇中的某人,人們的頭腦中就會有畫面感。而“古龍味”是追求一種意境感。
記者:金庸對你所拍的他的作品是否滿意?
楊佩佩:金庸曾說“我的作品搬上熒屏,最好的是你拍的,最不喜歡的也是你拍的”。他認為最好的是我拍的《倚天屠龍記》,最不喜歡的是《神雕俠侶》。他覺得在《神雕俠侶》中小龍女居然穿上了黑色的衣服而不是純潔白色。其實這也是著名服裝師張叔平的標新立意,可能他覺得吳倩蓮皮膚太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