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50年

廣告

搜狐公司中國新聞社

 1949-1999


 

 

 

 

 

 

[返回]

 


您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 國慶網(wǎng)站首頁>>國慶特稿>>報道內(nèi)容

五十年代買塊手表攢半年 九十年代私人轎車滿地跑

--從中國家庭新舊大件的對比看五十年滄桑巨變

舒君

99080919.jpg (7613 bytes)  許多年來,“三大件”是內(nèi)地的一個特有名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五、六十年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標榜的“三大件”又演變?yōu)椤靶氯蠹保床孰、冰箱、洗衣機,到了九十年代再次演繹為電話、電腦、空調(diào),直至近年來,“三大件”的說法已淡化,汽車、房子等等林林總總的現(xiàn)代生活物品已不足以“三大件”來概括。但無論如何,“三大件”這個名詞伴隨了中國人這五十年。

“三大件”--這個即將逝去的名詞,內(nèi)中的苦澀、艱辛又有誰說得清?其中伴隨的喜悅、憧憬又令每一個過來人難以忘懷。

  北京某大學(xué)的鄭老師經(jīng)常對子女們談起當年工作成家時的緊日子。鄭老師和愛人都是五十年代的大學(xué)畢業(yè)生,在大學(xué)教書,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算是很體面的。鄭老師剛工作時每月工資56元,愛人也是56 元。由于國內(nèi)當時還沒有什么工業(yè),鄭老師工作后向別人借錢買的第一塊手表是瑞士英納格牌的,148元,每月從工資中扣40元,四個月才還清。結(jié)婚時只有從學(xué)校借的一張床,兩把椅子,一個書桌和一個書架。鄭老師的愛人在1966年買了第一輛自行車,下雨天還舍不得騎。家里到了一九七八年,才有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澳菚r日子多緊巴呀,看看你們現(xiàn)在,什么都有,還不知道珍惜!”每次“憶苦思甜”完,鄭老師都要對子女們以這樣的嘮叨作結(jié)束語。

  鄭老師家的狀況代表了中國五、六十年代大多數(shù)城鎮(zhèn)居民家庭收入和財產(chǎn)的狀況,是那個年代人民生活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節(jié)節(jié)上升,消費水平不斷攀升,家庭財產(chǎn)淘汰更新率提高,正穩(wěn)步邁向小康社會;仡櫫呤甏,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遷,不能不使人由衷感慨中國的滄桑巨變。

一,六七十年代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

99080920.jpg (8027 bytes)  客觀地說,在五十年代初期,“三大件”的說法還未出現(xiàn)。當時顧及的主要是吃飽、穿暖。從六七十年代過來的中國人都知道那個年代人們收入的低下和社會消費品的貧乏。商店里買什么都要票,一般每人每月定量糧票27到30斤,布票每人每年6尺。以北京居民為例,每人每月能買半斤肉,半斤油,過年過節(jié)每人供應(yīng)四兩花生,一兩瓜子,一年能買到一、兩次排骨。禽、蛋、魚、雞就更少見了。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對比今日的少年兒童,真可稱得上是營養(yǎng)不良。一般居民家里也都沒什么象樣的家具,只有木板床,吃飯的木桌,幾把椅子,舊衣櫥或衣箱。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在當時算是奢侈品,稱做三大件,加上收音機是四大件。很少有家庭能同時擁有這幾大件。

  鄭老師回憶說,那時她家樓上住著工廠的八級工老李,八級工是工人中的最高級別,收入一百多元,而學(xué)徒工才十幾元。老李家有四個孩子,老婆沒工作,操持家務(wù)。每天下班后老李都不急著回家,而是先到小酒館要兩碟小菜,喝兩盅,喝夠了再回家吃飯。有時把吃剩的雞爪子、豬頭肉帶回家叫孩子解讒,叫周圍的小伙伴眼饞得不得了。老李沒有手表,只有一個大鬧鐘和一架縫紉機。他的大兒子初中畢業(yè)參加工作后,每月攢錢,攢了兩年,才買了一塊上海牌表,當時是120元,興奮得到處炫耀。

  鄭老師還記得,那時家里只有一臺老式收音機,愛人的一輛自行車騎了十三年后,上中學(xué)的女兒又接著騎。四大件以外,電視機就更加少見。她住的樓里只有一家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放暑假時全樓的小伙伴都擠到那家看電視,結(jié)果那家淘氣的兒子自己制作了門票,每人發(fā)一張,憑票入內(nèi)看電視。后來住鄭老師對門的一戶買了一臺九寸的黑白電視機,小女兒每天晚上跑到對門家看電視,但對門很小氣,總是借故不讓小女兒看?吹脚畠好棵渴质鼗貋,鄭老師就下定決心,將來有條件了,一定先買電視機。

  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九七八年,鄭老師多年未通音信的父親從國外回來,看到女兒家生活的窘迫,就幫助買了一臺牡丹牌黑白電視機。那時買電視機憑票,一百多人才有一張票,學(xué)校工會負責組織大家抽簽決定票的歸屬。但抽到票的人也沒錢買,就讓給鄭老師。鄭老師拿著父親給的八百元錢買了電視。鑒于鄰居們看電視之難和小女兒過去受到的冷遇,鄭老師從不拒絕鄰居們到家里來看電視,每天晚飯后,鄰居們都自帶椅子到鄭老師家來,最多的時候,床上、地下共擠了二十五個看電視的人。但漸漸地,來看電視的鄰居們越來越少。鄭老師每碰見鄰居們時,照例熱情地邀請:“到我家來看電視呀”,但鄰居們笑著回答,他們家也買電視了。終于有一天,最后一個常到鄭老師家看電視的鄰居跑來說,剛買了電視,以后不用麻煩鄭老師一家了。這是電視機、主要是黑白電視機在中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中逐漸普及的時候,那時是八十年代初中期。

  據(jù)調(diào)查,在改革初期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六十年代流行的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還有大衣柜、寫字臺等家當,仍然是城鎮(zhèn)居民的主要家庭財產(chǎn)。

二,八十年代新三件:彩電、冰箱、洗衣機

99080922.jpg (7330 bytes)  改革開放后的1978年到1998年是中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二十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的二十年。農(nóng)業(yè)居民消費水平由1978年的138元提高到1996年的1756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提高7.2%;非農(nóng)業(yè)居民消費水平由1978年的405元提高到1996年5620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提高 6.4%。在這二十年中,居民的消費結(jié)構(gòu)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農(nóng)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shù)由1978年的 67.7%下降到1996年的56.3%,電視、冰箱、洗衣機等正在農(nóng)民家庭中普及。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shù)則由1981年的56.7%下降到1996年的48.6%,電視、冰箱、洗衣機已在城鎮(zhèn)家庭中普及,更現(xiàn)代化的電腦、轎車、VCD等大件也進入了更多居民家中。

  這二十年人民生活水平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78年到1984年是從生存型轉(zhuǎn)向溫飽型階段,1985年到1990年是從溫飽型轉(zhuǎn)向準小康型階段,1991年以后是從準小康型邁向小康型階段。二十年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xiàn)了三次躍進。

99080923.jpg (9586 bytes)  鄭老師還記得,八十年代初,女兒在電視中看到一部描寫美國窮人的記錄片,當她看到窮人家都擺著彩電、冰箱和洗衣機時,不禁驚呼:“媽媽快來看,美國窮人家都有彩電、冰箱!”那時,彩電、冰箱和洗衣機在中國是高檔緊俏的奢侈品,要憑票或“指標”購買。一個單位才有幾張票,有票還得湊夠了錢,才買得起。家里有出國的,或者國外的親戚回來的,憑著護照有一個“指標”,也可以到免稅商店購買大件。那時有不少“倒爺”,到專為出國人員服務(wù)的外匯商店高價買“指標”,然后購進大件,再轉(zhuǎn)手高價倒賣。一個“指標”,最多時可以賣到兩、三千塊錢。鄭老師家的第二臺電視,是18英寸的索尼彩電,就是1984年抽簽抽到了票購買的,當時需要1400元錢。鄭老師幾乎借遍了學(xué)校的所有教務(wù)部門,才湊夠這筆錢,一年后才還清。后來家里又添了一臺冰箱。

  彩電、冰箱和洗衣機這新三件加起來,當時差不多需三千元人民幣,這在八十年代可是個不小的數(shù)字,許多工薪家庭要攢許多年才能攢下這么多錢。為了子女結(jié)婚,父母往往傾其所有,備齊三大件,然后迎新娘進門。經(jīng)常有女方不滿意男方家未備齊三大件而分手。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居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城鎮(zhèn)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從1978年的378元增加到1984年的608元,這期間平均每年遞增10%;又從1984年的608元增加到1989年1261元,平均每年遞增16。7%。生活模式從溫飽型向準小康型轉(zhuǎn)變。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增強,開始集中于日用品,特別是耐用消費品,并在1985年和1988年形成兩次消費高峰。電視、冰箱、洗衣機在城鎮(zhèn)不再是生活奢侈品,而作為生活必需品開始普及,電視也開始進入部分農(nóng)民家庭。到1990年,在城市,彩電普及率達到59%,洗衣機普及率達到78%,電冰箱普及率達到42%;在農(nóng)村,彩電普及率達到5%,洗衣機普及率超過9%,電冰箱普及率超過1%。

  與此同時,老三大件也處于更新淘汰之中,一些家庭或?qū)⒅徒o農(nóng)村親戚,或送往舊貨市場。進口手表取代了國產(chǎn)老式手表,新式變速的合資品牌山地車換下了老式“永久”、“飛鴿”自行車,組合柜代替了大衣柜,電動縫紉機取代了腳踏縫紉機,組合音響代替了錄音機……中國居民家庭財產(chǎn)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時經(jīng)歷了第二次“換檔”。

三,九十年代:空調(diào)、電腦 和汽車

99083116.jpg (9778 bytes)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發(fā)生了火箭式飛躍,速度之驚人為前兩個階段所未見。以“小平南巡”為契機,中國經(jīng)濟步入高速發(fā)展期,尤其是私營企業(yè),高科技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發(fā)展勢頭強勁,不僅為中國經(jīng)濟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而且極大增加了就業(yè),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準,也刺激了消費和市場。

  從1989年到1997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從1261元提高到4656元,平均每年遞增17.7%;人均消費支出從1211元增加到4186元,平均每年遞增16.8%,生活水平向小康型邁進。居民消費向多層次、多元化轉(zhuǎn)變,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逐年增加。截止到1997年底,城鎮(zhèn)居民彩電百戶擁有量已達到100臺,冰箱73臺,洗衣機89臺。農(nóng)村彩電普及率則達到23%,洗衣機普及率為21%,電冰箱普及率超過7%。

  與此同時,九十年代初興起的享用型財產(chǎn)逐步進入居民家庭。在組合家具、沙發(fā)床、摩托車、電炊具、錄放像機、鋼琴的基礎(chǔ)上,空調(diào)、影碟機、家用電腦、攝象機、微波爐、熱水器又走進家庭,擁有私人汽車的家庭也越來越多。到1997年底,城鎮(zhèn)每百戶家庭擁有影碟機3.5臺,家用電腦0.9臺,攝象機0.6臺,微波爐0.7臺,空調(diào)器0.2臺。而舊大件則面臨淘汰,1997年底,城鎮(zhèn)每百戶家庭大衣柜擁有量比上年下降12.9%,寫字臺下降14.2%,縫紉機下降28%,自行車下降13.1%。

  鄭老師家的家具電器在這個階段經(jīng)歷了第三次更新,彩電換了一臺29英寸的“康佳”,冰箱換了雙開門的“海爾”,洗衣機換了“小天鵝”,還新添了微波爐和空調(diào)器。鄭老師女兒家除了幾大件外,還買了電腦和影碟機,兒子家甚至擁有了私人汽車。

99080924.jpg (7155 bytes)  一項調(diào)查顯示,在今后兩年內(nèi),中國有15%的家庭打算安裝電話,14%的家庭打算購買電飯煲,11%的家庭要買然氣灶,10%的家庭要買電熱水器。只有1%的家庭準備在兩年內(nèi)購買汽車,但11%的家庭認為這是他們的長遠目標。只有4%的家庭打算購買電腦,但16%的家庭希望今后的某個時候買。只有3%的家庭打算兩年內(nèi)買移動電話,但15%的家庭認為最終會擁有移動電話。

  一九九三年以后中國消費品市場的變化是驚人的,豪華大商場如雨后春筍,精美商品琳瑯滿目,私人轎車滿地飛跑。許多從國外回來的人認為,同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在衣、食方面已差別不大,只在住、行上尚有差距。當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費品在居民家庭中趨于飽和后,住房和汽車將成為市場的下一個消費熱點。也許,下個世紀,住房、汽車將在中國家庭中普及,將成為最具時代特色、最時髦的“新大件”。

 

版權(quán)所有:中國新聞社、搜狐公司     制作單位:中國新聞社多媒體信息部

Copyright: http://m.fraudsandswindlers.com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