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50年

廣告

搜狐公司中國新聞社

 1949-1999


 

 

 

 

 

 

[返回]

 


您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 國慶網(wǎng)站首頁>>最新報道>>報道內(nèi)容

目擊北京:精神的首都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二日電 目擊北京:精神的首都

中新社記者 邱江波

今天一大早,北京一零三路無軌電車就迎來了一個擁擠的日子:滿車滿車的人,爭相前往新開街的王府井公交步行街。大多北京本地人,一下電車都擠向王府井北京百貨大樓,而來自福建漳州的呂先生則徑直奔離百貨大樓不遠(yuǎn)的王府井書店。

來北京買些新書,是大多數(shù)到北京出差的外省人的一種傳統(tǒng)共同嗜好。在呂先生心目中,北京的書店總會有一些外省買不到的新書,這些新書中,總會有一些在外省無法聽到的新鮮觀點(diǎn),為此,呂先生和他的同伴每次來京,均照例要到北京王府井書店,從一樓逛到四樓,再從四樓逛回一樓。

北京,對于多數(shù)出差來京的外省人,興許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他們遠(yuǎn)道而來,并非來買幾件衣服,因為南方各省的衣服,無論是樣式,還是價錢,都比北京有吸引力;他們也不是來吃新鮮口味,因為北京近年來流行的宴席和風(fēng)味,幾乎全部來自廣東、湖南、四川、福建;除了少數(shù)附近省市的民工,不少來京的人,是為了尋找一種精神環(huán)境,尋找一種精神的亮點(diǎn)。

福建作家蘇小玲,三年前離開福州來到北京,在和記者的侃談之中,這位作家坦率地說,北京的文化積淀是如此的深厚,匯聚的文化精英是如此眾多,是中國五十年來任何地方省市無法譬及的,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深層原因?qū)嶋H上是因為它積淀的中國文化。

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至今尚未有任何地方城市文化能夠撼動北京的精神首都的地位。例外的是,改革開放之初,一些演藝界人士受到深圳、廣州等地大好經(jīng)濟(jì)形勢鼓舞,南下圖謀發(fā)展,經(jīng)過一番打拼,誠然有了一些成績,然而,在九十年代初,大腕們打道回府,重聚京城,終于悟出:在中國,北京仍然是最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在中國著名學(xué)府北京大學(xué)校慶一百周年之際,曾經(jīng)有名家為北大題詞“精神的家園”,在外地人眼中,北京并非僅僅只有北大是中國人“精神的家園”,北京這個名詞本身,就是中國精神的代名詞--這并非記者的語言,這是記者在北京東長安街從一位來自意大利的女士口中摳出來的創(chuàng)意,她用半生不熟的英語,花了近兩分鐘終于成功地向記者表達(dá)了這樣一種概念:北京是許多西方人心目中東方精神的發(fā)源地。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從講解詞中領(lǐng)悟了許多道理。

日前的一次活動中,記者和北京市工業(yè)委員會的胡思聰先生有幸作一席閑聊,他說,站在新中國的心臟、寬闊莊嚴(yán)的北京天安門前,任何中國人的腰桿都會挺得倍兒直,精神都會異常激越,任何困難都會顯得不值一提。#(完)

 

版權(quán)所有:中國新聞社、搜狐公司     制作單位:中國新聞社多媒體信息部

Copyright: http://m.fraudsandswindlers.com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