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華 (1905-1991.3)
山西解縣(今運城)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習。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和保衛(wèi)海陸豐革命政權的斗爭。1929年領導大冶兵暴。1933年獲二等紅星獎章。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五軍三0七團團長,第五軍團師長、師政委。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1934年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任第二十五軍軍長、政委。參加領導第二十五軍長征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工作。到達陜北后,任第十五軍團政委。參與指揮勞山、榆林橋戰(zhàn)役。參加了直羅鎮(zhèn)、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zhàn)役?谷諔(zhàn)爭時期,任冀中軍區(qū)政委,中共冀中區(qū)委書記,領導和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游擊戰(zhàn)爭。后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代書記,晉察冀軍區(qū)代司令員兼政委。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冀察熱遼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創(chuàng)建了分校學習。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和保衛(wèi)海陸豐革命政權的斗爭。1929年領導大冶兵暴。1933年獲二等紅星獎章。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五軍三0七團團長,第五軍團師長、師政委。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1934年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任第二十五軍軍長、政委。參加領導第二十五軍長征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工作。到達陜北后,任第十五軍團政委。參與指揮勞山、榆林橋戰(zhàn)役。參加了直羅鎮(zhèn)、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zhàn)役?谷諔(zhàn)爭時期,任冀中軍區(qū)政委,中共冀中區(qū)委書記,領導和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游擊戰(zhàn)爭。后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代書記,晉察冀軍區(qū)代司令員兼政委。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冀察熱遼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創(chuàng)建了熱河和遼西走廊根據地。1948年任東北野戰(zhàn)軍第二兵團司令員。在遼沈戰(zhàn)役中,指揮塔山阻擊戰(zhàn)。參加了平津戰(zhàn)役。后任北平警備司令兼政委,第四野戰(zhàn)軍第十三兵團司令員。參加了渡江等戰(zhàn)役。
建國后,歷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政府主席,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商業(yè)部部長,國家建委、國家計委副主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西南三總建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民政部部長,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82年、1987年先后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著有《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爭》。
1991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程 潛 (1882-1968)
湖南醴陵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曾任非常大總統(tǒng)府陸軍總長,廣東大本營軍政部長。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九江衛(wèi)戍司令,江右軍總指揮,武漢國民政府委員?谷諔(zhàn)爭時期,任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天水行營主任。抗戰(zhàn)勝利后,任武漢行轅主任。1947年參加總統(tǒng)競選,失敗后任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與國民黨軍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在長沙率部起義。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湖南省省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
1968年4月9日逝世。
程思遠 (1908.8-)
曾用名程思安。廣西賓陽人。無黨派。羅馬大學研究生畢業(yè),政治學博士。1930年-1934年任國民黨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的秘書。1934年-1937年在羅馬大學攻讀研究生。1938年-1942年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秘書,三青團中央團部組織處副處長,廣西綏靖公署政治部主任,三青團廣西支團書記。1942年-1946年任三青團中央干事兼社會服務處處長、中央常務干事,廣西省政府駐渝代表,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7年-1949年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委,立法院立法委員,中央非常委員會副秘書長。1949年-1965年寓居香港,曾任《正午報》專欄作家。1956年4月應邀回國觀光,同時接受周恩來總理的重托,于1965年7月完成了幫助李宗仁夫婦回國的使命。1965年隨李宗仁回到北京定居。后任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會長,中華老人文化交流促進會名譽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總顧問,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91年當選為中國避暑山莊外八廟保護協(xié)會名譽會長。1992年6月當選為中華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會理事長。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5月當選為第二屆中國之友研究基金會名譽主席,9月被推選為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xié)會名譽會長兼任北京黃埔大學董事會名譽董事長,11月起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12月任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1994年起任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fā)展研究會名譽會長。1995年10月起任中國國際科學和平促進會會長,11月任中國鄉(xiāng)土藝術協(xié)會名譽會長、杭州大學名譽董事長和中國企業(yè)文化促進會會長。1996年2月起任中國書畫收藏家協(xié)會名譽會長。1996年3月起任首屆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副理事長。1997年5月當選為中華海外聯(lián)誼會第一屆理事會名譽會長。1998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8年6月當選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會長。1998年9月當選為臺灣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會長。1999年7月當選為第六屆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會長。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提案委員會主任、祖國統(tǒng)一聯(lián)誼委員會副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
1997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1999年3月獲美國“肯塔基克羅最高榮譽獎”。
著有《蔣李關系與中國》、《李宗仁先生晚年》、《政壇回憶》、《政海秘辛》、《白崇禧傳》、《我的回憶》。
第一位妻子:蔣秀華。1933年結婚,1939年離婚。
第二位妻子:鄭雷。1941年結婚,1944年離婚。
夫人:石泓。1948年12月結婚。
長女:林黛(程月如)。與蔣秀華所生。在香港成為影星,并躍登“四屆影后”的寶
座。后服藥自盡。
二女:宣亞。與鄭雷所生。
傅作義
(1895-1974.4.19)
字宜生。山西臨猗人。保定軍校畢業(yè)。原為閻錫山部屬。1930年參加閻、馮反蔣戰(zhàn)爭,任津浦線總指揮。1931年后曾任三十五軍軍長,綏遠省政府主席。率部參加長城抗戰(zhàn)和綏遠抗戰(zhàn)?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第八、第十二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兼綏遠省、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北“剿總”司令。1949年1月底,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條件,率部起義,對北平和綏遠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1949年9月出席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水利電利部部長,四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是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童第周 (1902-1979.3)
浙江鄞縣人。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學系。1933年獲比利時比京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34年-1938年任山東大學生物學系教授。1938年-1942年任中央大學醫(yī)學院教授。1942年-1944年任同濟大學生物系教授。1944年-1946年任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曾任中國中央研究院心理生理研究所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員。建國后,歷任山東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海洋研究所所長、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主任、副院長,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是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早期在脊索動物、魚類和兩棲類動物卵子發(fā)育能力的研究方面,有獨創(chuàng)性發(fā)現。五十年代開始,系統(tǒng)研究了文昌魚的卵子發(fā)育規(guī)律,為進一步確定文昌魚在動物學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證據,豐富了實驗胚胎學理論。六十年代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細胞核和細胞質在魚類個體發(fā)育、細胞分化和性狀遺傳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獨特創(chuàng)見。他在研究海洋有害生物的防治、經濟水產動物的人工養(yǎng)殖、經濟魚類育種的新途徑等方面,也作出了貢獻。被國際生物界譽為“童魚”。先后發(fā)表論文和專著七十余篇。
1979年3月30日逝世,終年77歲。
1995年雕像入選青島名人雕塑園。
妻子:葉毓芬,1930年結婚。畢業(yè)于復旦大學。1976年去世。
溫家寶 (1942.9-)
天津市人。研究生學歷。196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1960年-1965年在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礦產一系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yè)學習。
1965年-1968年在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構造專業(yè)讀研究生。1968年-1978年任甘肅省地質局地質力學區(qū)域測量隊技術員、政治干事、隊政治處負責人。1978年-1979年任甘肅省地質局地質力學隊黨委常委、副隊長。1979年-1981年任甘肅省地質局副處長、工程師。1981年-1982年任甘肅省地質局副局長。
1982年-1983年任地質礦產部政策法規(guī)研究室主任、黨組成員。1983年-1985年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黨組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1985年-1986年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1986年-1993年3月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1987年當選為第十三屆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1987年-1993年3月兼任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書記。1992年10月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96年3月起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副組長。1997年9月當選為第十五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98年起任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書記。1998年3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98年4月起任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和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秘書長。1998年5月任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組長。是中共第十三至十五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甘肅)。
謝 非 (1932.11-)
廣東陸河人。194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11月參加工作,
高中學歷。1947年-1955年任廣東省陸豐縣河田鎮(zhèn)民運組組長、鎮(zhèn)政府指導員、區(qū)委委員、土改工作隊隊長、區(qū)委書記,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1960年任廣東省陸豐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縣委書記(其間:1959年-1960年在廣東省委黨校中級班學習)。1960年-1973年任廣東省《上游》雜志社編輯,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廣東省革委會政工組政工辦公室副主任。1973年-1979年任廣東省科教政治部副主任、省文教辦公室副主任,《紅旗》雜志社三人領導小組成員。1979年-1983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1983年-1986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兼省委秘書長、省委黨校校長(其間,1983年-1984年在中央黨校進修部政治經濟學專業(yè)學習)。1986年-198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兼廣州市委書記。1988年-1991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1991年-1992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92年10月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93年2月起任廣東省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1993年5月-1998年3月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97年9月當選為第十五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98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8年5月起任全國人大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籌委會副主任委員。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至十五屆中央委員,第七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
謝覺哉 (1884.4.27-1971.6)
又名謝煥南。湖南寧鄉(xiāng)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時代曾在農村任小學教員。1920年任《湖南通俗日報》總編輯。1921年加入新民學會,后主編《湖南民報》。1926年12月任湖南省農民協(xié)會常委。1927年任湖南中共黨校秘書長。
1928年在上海負責編輯《紅旗報》和《上海日報》。1931年秋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歷任中共省委政治秘書長,《工農日報》主編,文化部副部長,黨校教務長等。
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毛澤東同志的秘書,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秘書長,內務部部長等。參加了長征。1935年到達陜北后,歷任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內務部部長、秘書長、司法部長、代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審計委員會主席等。1937年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代表。1939年后,歷任中央黨校副校長,西北局副書記,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秘書長,黨團書記等。1941年后,歷任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副參議長,邊區(qū)政府總編整委員會委員,法律研究委員會主委,華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長兼政法大學校長等。
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是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是新中國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不惑集》、《散文集》、《小品文選》、《交朋友的道理》、《工作與學習》。出版有《謝覺哉雜文選》、《謝老詩選》等。
1971年6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
1994年6月,銅像在中國政法大學落成。
夫人:王定國。
謝富治 (1909-1972.3)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歷任工農紅軍師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政訓處主任,三八五旅政治委員,太岳軍區(qū)副司令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四縱隊政治委員、第八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zhàn)軍三兵團司令員。
建國后,歷任川東軍區(qū)政治委員,川東區(qū)黨委書記,解放軍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軍委辦事組成員。1952年-1954年3月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1954年3月-1957年12月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書記。1955年3月-1957年10月任軍委辦事組成員。1952年-1954年3月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1954年3月-1957年12月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書記。1955年3月-1957年10月任昆明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7年12月-1959年8月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處書記。1959年9月任國務院公安部部長。1965年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
1967年4月-1972年3月任北京市革命委員會主任。1967年5月-1971年1月任北京軍區(qū)政治委員。1968年7月-1972年3月任北京衛(wèi)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1971年3月-1972年3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1971年1月-1972年3月任北京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是中共八屆中央委員、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72年3月2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3歲。
“文革”中,參與林彪、江青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1980年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于謝富治問題的審查報告,決定開除其黨籍,撤銷對他的悼詞。198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鑒于其已死亡,決定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楚圖南 (1899.8-1994.4)
云南文山人。1919年昆明聯(lián)合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史地系。后參與組織“勞動文化社”,主編出版“勞動文化”周刊。1922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我國早期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青年知識分子之一。
1923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系畢業(yè)后,到昆明省立一中等學校任教。1925年赴東北工作。192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并在哈爾濱、長春、吉林等地以中學教師為職業(yè)掩護,從事黨的工作。1928年后,遭反動當局通緝,輾轉山東泰安、曲阜、濟南、青島及哈爾濱等地,繼續(xù)在青年學生中宣傳進步思想。1930年底,被捕入獄并被判以重刑。1934年出獄后,繼續(xù)從事革命民主活動,同年底到河南開封,在北倉女中任教。1935年在暨南大學史地系任教,并參加上海文化教育界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后,任云南大學文史系主任、教授。還曾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昆明分會會長。1943年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是民盟云南省支部負責人之一。
1945年在民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民盟中央執(zhí)行委員。1946年任上海法學院教授。1947年1月出席民盟第一屆二中全會,同年10月國民黨政府宣布民盟為“非法”組織后,離開上海到香港,后又回上海準備進入解放區(qū)。1948年底,到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參加政策學習和入城準備。1949年到北平參加文教接管,并參加新政協(xi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籌備工作。同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后,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主任、文教部長,民盟中央西南特派員、西南總支部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xié)會會
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副會長、黨組副書記,國務院對外文化聯(lián)絡委員會副主任,民盟第一、二屆中央常委,第三、四屆中央副主席,第五屆中央代主席、主席,第六屆中央名譽主席。1986年被補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2年12月被推舉為民盟第七屆中央名譽主席。1994年起任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fā)展研究會名譽會長。是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外事委員會副主委。
著有散文集《刁斗集》、《荷戈集》,譯有(美)惠特曼詩集《草葉集選》(德)威爾布《希臘的神話和傳說》、(俄)涅克拉索夫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等。
1994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5歲。
兒子:楚 莊。
女兒:楚澤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