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中心財經頻道

兩年后中國GDP超美國? 專家稱:現(xiàn)在言之過早(2)

2010年11月23日 14:47 來源:羊城晚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購買力平價”與GDP算法是兩回事

  羊城晚報:引入“購買力平價法”,會改變目前國內的GDP統(tǒng)計方式嗎?

  邱。嘿徺I力平價算法不是GDP算法!它與GDP算法是兩回事!在現(xiàn)有制度下,我國GDP還是按人民幣核算,這是不變的。國際比較項目其實只是一種價格調查,通過調查各個國家之間足夠多的物品價格,加權之后,得出一個總數(shù),進而比較換算,得出購買力平價。因而,使用購買力平價法,并不是替代中國原有GDP核算方法。

  “購買力平價”真能點石成金?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是兩種或多種貨幣在各自國家購買相同數(shù)量和質量的商品和服務時的價格比率,可比較某一時期兩個或多個國家的綜合價格水平。

  舉例來說,購買相同數(shù)量和質量的一籃子商品,在中國用了100元人民幣,在美國用了20美元,那么對于這籃子商品來說,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就是5∶1。

  目前國際上公布的各國GDP,一種是按照市場匯率計算出來,以美元為單位;另一種是用“購買力平價”作為轉換系數(shù),將各國GDP轉換為用統(tǒng)一貨幣單位(虛擬的“國際元”)來表示。

  “購買力平價”算出GDP究竟有何優(yōu)劣?

  從理論上講更接近真實

  羊城晚報:購買力平價法會更接近真實?還是導致高估?如果高估,會贏了面子輸了里子嗎?

  邱俊:從理論上講,用購買力平價換算后的GDP進行比較,會更接近于真實反映各國間經濟規(guī)模的差異。

  關鍵在于怎么用這個購買力平價,F(xiàn)實中并沒有印發(fā)“國際元”,國際通用的貨幣還是美元。如果“國際元”只是用來做比較研究的一種貨幣單位,不與美元匯率掛鉤,就談不上面子問題了。

  不足之處:很難涵蓋服務價格

  羊城晚報:用匯率換算法來比較GDP,匯率波動大是其缺陷。用購買力平價法會有什么缺陷?

  邱俊:從前幾年來看,用購買力平價法的缺陷,就是還很難做到通則可比性。國際比較項目在統(tǒng)計購買力平價時,需要在各國選定足夠多的物品來進行測算。但一來各國的物品質量存在差異;二來即使同一種貨品,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權重也不可比:第三,服務價格不太可比。這些都會導致調查后的購買力平價存在偏差。所謂“非貿易品”,通俗說就是服務,其價格很難調查進去,確實是國際比較項目的不足之處。

參與互動(0)
【編輯:王曄君】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