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精品网站播放,思思热视频在线观看,2024国产成人剧情av麻豆映画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專家:促進分配公平 先讓農民脫貧
2010年03月24日 10:3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收入分配失衡制約經濟發(fā)展

  ●城鄉(xiāng)地區(qū)貧富分化值得重視

  ●擴大消費重在增加農民收入

  ●應建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收入分配的過度失衡,其主要表現就是居民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越來越低,社會財富分配過分向勞動之外的要素傾斜。根據有關資料,反映社會財富分配均衡程度的基尼系數在我國早已突破0.4的國際警戒線,2004年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是0.47,2008年已經達到0.486。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可容忍的限度,占人口20%的最低收入者在總收入的份額僅有4.7%,而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社會收入的比重則高達50%。收入分配的過分失衡不僅會影響國內需求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且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也是一個時期以來收入分配問題引起理論界和決策層高度重視的主要原因。

  我國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主要表現為城鄉(xiāng)居民收入進一步拉大、東西部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人群差距懸殊等。鑒于我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民群體又多屬最低收入者,因此,我國目前貧富的分化又以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的進一步拉大和農民收入過低最為突出。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解決我國目前收入分配問題的核心是扭轉城鄉(xiāng)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并通過增加農民收入逐漸縮小城鄉(xiāng)居民之間收入分化的程度。

  經歷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我們已經充分認識到擴大內需在促進國內經濟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前期我國擴大內需的措施主要側重于擴大投資需求,今后無疑應當把擴大內需的重心轉移到擴大國內居民消費需求上來。由于我國人口中農民占絕大多數,因此,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應當是想方設法擴大農民的消費需求。

  擴大農民群體消費需求的前提是必須增加農民收入。在多數農村居民處于收入分配最底層或者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情況下,擴大農村和農民消費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長期以來,從表面看,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農民人數眾多,農村消費市場理應具有很大的容量,但事實并非如此。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長期滯后、多數農民的相對貧困使得“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中長期得不到解決的頑癥,“城市建得像歐洲、農村面貌如非洲”成為我國多數中西部地區(qū)城鄉(xiāng)差距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使得我國人口占絕對多數的農民并未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消費群體,農村地區(qū)的現實消費需求與龐大的農村居民數量很不匹配,從而成為制約國內消費需求增長和經濟發(fā)展的瓶頸。所以,從國民經濟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考察,我們無疑應當把縮小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居民消費能力,作為今后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和拉動經濟增長的重心。

  要把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作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就必須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來擴大市場容量。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消費需求就是擴大農村市場容量、促進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前提。如上所述,雖然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但由于農民收入長期處于社會財富分配架構的最低端,收入和消費能力低下。因此,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的市場容量十分有限,并未成為各種工業(yè)品的主要現實市場。例如,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2009年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25343億元,以13億人口計算人均為約9600元。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85133億元;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僅有40210億元,還不到城市消費品銷售額的一半。若按城市5億人口和縣及縣以下8億人口進行粗略計算,可以得出,城市人均消費品銷售額高達1.7萬元,而農村地區(qū)人均消費品銷售額只有5000元左右。這既說明我國城鄉(xiāng)市場容量的極度不對稱,也表明我國必須把擴大農村市場容量作為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

  可以想見,假如我國能夠借助分配制度改革使農民收入水平有一個實質性的提升,則農村市場容量的擴大及其對經濟的拉升作用將非?捎^。如果能夠通過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就能實現農村市場的穩(wěn)步擴容,從而就可以為擴大內需、實現我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作者謝太峰 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