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石化東山加油站的工作人員在更換汽柴油零售價格牌。當日零時起,中國汽油、柴油價格每噸均上調300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提高0.22元和0.26元。據國家發(fā)改委能源所主任助理姜鑫民稱,2009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仍有上漲空間,如果油價繼續(xù)上漲,發(fā)改委仍會根據成品油價格調節(jié)機制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長期研究石油問題的專家... 中新社發(fā) 劉君鳳 攝
七八年前加一次油,只需掏50元錢,而眼下要掏200至250元,北京的司機們有這樣的感覺:成品油這一鍋“水”,在一天比一天變溫、變燙。然而“煮”在其中的有車族們已沒有了抵制“變燙的水”的決心與毅力——他們習慣了車,生活離不開車,很多人無法再回到擠公交上班的“過去”。
油價的哪怕是一點點漲跌,都不再是一件小事。昨天油價上調,北京汽柴油價格達到歷史高位,其中93號汽油達到了6.43每升,有人不惜到了晚上11點還起床往加油站擠,滿心苦澀地說一聲:“把油加滿!”
于是,關于成品油價格的高低,以及調價的合理性,成為時下一個最熱門的爭論話題之一:對油價,有人說高了,也有人說還太低;對于定價機制,民眾嫌透明度不夠,漲多跌少;中石油、中石化稱太透明,助長了市場投機。夾在中間的發(fā)改委,常規(guī)思路是采取折中辦法,比如昨天的調價,價還是照漲,但推遲了時間,降低了漲幅。結果,民眾不滿意,“石化雙雄”也不滿意——這種左右不是、兩頭挨罵的調價,是中國式油價調節(jié)的典型特征。
于是,發(fā)改委致力于把調價的責任推給市場——即“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國際油價變動為基準”調價,按照《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從今年的六次調價來看,這個機制最明顯的作用,是將油價越調越高,以至于國際油價才67美元的時候,國內成品油價卻達到了歷史高位。
其實,油價問題極其復雜。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的“能源預警”線,石油與石油企業(yè)身上,已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使命,比如經濟安全甚至國家安全。對于如此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商品,其價格在總體框架下其實是國家管制的。而原油是一種非常國際化的產品,我國又不能全部自給,因而盯住國際市場油價又是情理之中的事。于是,中國式油價調節(jié),是踩在三個雞蛋上跳舞:在國家管制之下、跟隨國際油價起伏、保證油企利潤與競爭力。這三個雞蛋哪一個都萬萬不可踩破。
在這個框架下分析所謂的“新機制”,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新機制”一定會偏重于照顧國際市場油價與油企利潤,因而它調節(jié)油價通常只會把油價越調越高。對于這個在三個雞蛋上跳舞的高難度動作,光靠“新機制”無法完成,其實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辦法。(莫豐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