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經(jīng)濟新聞 |
摘要:《廣州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guī)定》正在征求社會意見,除了它第八條規(guī)定的決策例外情形,草案中對聽證程序的規(guī)定同樣引起爭議。
《廣州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guī)定》正在征求社會意見,除了它第八條規(guī)定的決策例外情形,草案中對聽證程序的規(guī)定同樣引起爭議。有輿論認為,第18條中“現(xiàn)職公務員不得被選為聽證代表”的設計不合理。公務員也是公民的一部分,將他們排除在外,大有剝奪這部分人群訴求的嫌疑。更有論者評價說,聽證程序拒絕特定類別的人,帶有歧視性質,理應糾正。
既然重大決策的程序規(guī)定要廣泛吸納建議,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評判就很正常。具體到聽證代表對公務員的排斥,反對者的理由也是成立的。與政策有利益關聯(lián)的部門回避聽證會,這是基本的原則。然而,如果僅以身份差別作為遴選代表的標準,而否認公務員也可能成為利益主體的實際,必會失之偏頗。在復雜的利益格局下,簡單將公務員設為局外人,也無助于平衡地評估決策。
從整個程序規(guī)定上看,聽證會是社會公眾參與決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聽證代表象征著社會權利,代表公眾去評定政府決策。正因為聽證代表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厘清他們與政策的利害沖突不可或缺,避免削弱聽證的社會審查效力。因而,將公務員作為整體拒斥在聽證程序之外,這不僅涉及到聽證技術是否完善,更提出一個深層的追問,那就是聽證代表在決策程序中的地位問題。
依照現(xiàn)有的草案規(guī)定,聽證會的結果只作為政策制訂的附屬文件,實際上并不能左右決策。聽證會僅僅承擔了搜集有限民意的功能,為更高層級的決策人士提供參考意見。無論聽證代表的構成如何變化,這種功能都難改變。事實上,廣州的重大決策程序規(guī)定并沒有明確聽證結論的效用。當爭論公務員是否應該整體回避聽證時,不能忘記這個前提,如此討論才有方向。
主動開通渠道以接納民意,這被看作廣州決策程序規(guī)定的誠意體現(xiàn)。然而相較于民意對政策影響的殷殷期待,條款中對聽證程序的設定極其簡略。對于聽證代表的人數(shù)、構成及裁判等關鍵都沒有任何具體規(guī)范。人們無法從聽證制度去確實觀察決策的真面貌。這不僅決定了聽證會質量是不可預期的,更佐證了聽證代表的附庸地位。在這種情形下爭執(zhí)代表身份意義不大。
不是說公正地分配聽證代表的來源不重要,而是說離開聽證機制的完善,孤立地討論代表構成是不夠的。只顧技術細節(jié),罔顧制度的全景,就會失掉決策程序對民間的價值。假使真的造成民主化決策,聽證會的全部框架都要重新梳理、設計和充實,至少在兩個方面賦予它實權,以杜絕草案的兩大缺陷:一是遏制決策聽證走過場的弊;二是遏止將決策程序懸置的行政慣性。
聯(lián)系本報昨日社論,廣州重大決策程序草案的核心問題都已暴露,一個是根據(jù)第八條享有決策程序豁免的例外情形,另一個就是根據(jù)第十八條確立的聽證會簡章。如果不能在正式頒行的版本中解決這兩大潛在的漏洞,決策程序規(guī)定就容易流于虛空,只剩下閉門作業(yè)的漂亮文本,客觀上無法緩解公眾的焦慮。最終的命運不外乎為官所“挾持”,也就不可能真正地為民所用。
說到底,公務員是否成為聽證代表,并不是現(xiàn)實聽證制度下的真問題。許多利益群體一直被排斥在決策程序之外,不為聽證會所接納。這種情況頻繁發(fā)生且由來已久,公務員現(xiàn)今僅有被聽證歧視的可能,而絕非受到實際歧視的唯一人群。如果政府不能從聽證制度的根本上尋找原因,并輔以實在的修補,聽證代表的代表性就始終存疑,而這是用再多的虛辭也無法掩飾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