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碰碰现在自在,被男人吃奶很爽的视频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巴曙松:復蘇管理下挑戰(zhàn)來自通脹預期與資產泡沫
2010年05月26日 10:08 來源:上海證券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超常規(guī)增長正逐步退出,中國經濟全面進入“后危機時代”的復蘇管理。巴曙松對2010年中國經濟政策的脈絡作出自己的解讀。

  “2009年最為超常規(guī)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信貸投放、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以及房地產市場的超常規(guī)增長等正在逐步退出,只是表現在退出節(jié)奏和程度上,不同的政策退出可能有不同的過程。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方向已經十分明確,這一部分對市場傳遞的信號也比較清楚;信貸投放的正;不厩逦,按照合理均衡的投放思路,加之窗口指導的作用,全年的信貸目標應當可以實現;地方投融資平臺則是201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宏觀政策正;闹攸c,目前應當說處于政策的準備期以及問題的評估時期;針對資產泡沫的房地產政策的退出則處于密集發(fā)布期、接下來是對政策效果的觀察期!弊蛉,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在泛美擔保協會年會上表示。

  通過2008底和2009年非常時期的超常規(guī)政策,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同時整體上全球經濟也開始踏上復蘇之旅。那么,中國如何把控從危機應對到復蘇管理退出政策?巴曙松表示,不同國家面對的復蘇格局還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決定了全球將由協同一致的危機應對進入不斷分化的復蘇管理過程。中國經濟將從2010年開啟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由危機應對全面進入“后危機時代”的復蘇管理。

  他認為應該把控從危機應對到復蘇管理退出政策五條主線。其中,復蘇管理下的主要挑戰(zhàn)是通脹預期與資產泡沫。2009年信貸增長和M2增速都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紀錄——2010第一季度新增貸款2.65萬億,占全年7.5萬億新增信貸目標的35%——即使較為嚴格的量化控制政策得到有效實施,2010年依然需要關注資產泡沫及其通脹預期問題。

  另外,基于中國特殊的財政政策執(zhí)行方式,他認為2010年中國財政政策退出的真正含義并不是大規(guī)模的削減支出,而是調整和優(yōu)化財政支出的結構。

  針對地方融資平臺的退出,應以市場化方式清理與規(guī)范。巴曙松坦言,地方投融資平臺所推動的基礎設施項目在危機應對時期發(fā)揮了很積極的作用,通過帶動投資和擴大內需應對了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但是少數地方投融資平臺的過度負債等帶來了新的問題。

  巴曙松建議下一步規(guī)范和清理應圍繞四個方面:第一,將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分類處理,對于省市一級財政收入比較穩(wěn)定,償還能力較強的,經過必要的規(guī)范和清理后,應該對它們繼續(xù)提供貸款支持,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工;對于財政狀況較差的縣一級平臺,則盡量不提供貸款;第二,投融資平臺的銀行貸款必須與實體建設項目對應起來,重點防范純粹用來借錢的殼公司,這一部分違規(guī)行為要重點清理;第三,對打包貸款進行項目的對應和清理,即是說銀行把貸款所對應的項目一一打開和對應,從而明確不同項目的償還能力和風險水平;第四,引入更多的市場化手段。一方面,對一部分有現金流的投融資平臺,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如轉讓股份、轉讓資產等形式,讓他能夠運行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發(fā)行城投債,可以將它視為一種準市政債,經過適當的規(guī)范、完善之后,還有發(fā)展的空間。

  2009年中國危機應對貨幣政策的基調是“適度寬松”,而貨幣政策的退出受到各方關注。

  巴曙松認為中國的貨幣信貸政策退出本質之一是由超常規(guī)的大規(guī)模信貸投放轉向正常狀態(tài)下均衡的信貸投放。考慮到2010年可能出現的“前高后穩(wěn)”的經濟增長格局,信貸投放的布局很可能呈現3:3:2:2的目標格局。

  從目前的數據分析,因為一季度的信貸投放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出7.5萬億的30%,因此,除非放棄7.5萬億的年度信貸監(jiān)控目標,或者二三季度信貸投放在房地產調控以及地方投融資平臺貸款清理約束下顯著降低,否則擔心二季度依然會面臨與一季度類似的信貸窗口指導。

  關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待完善問題,他認為人民幣的匯率制度一直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浮動是正常的,波動幅度大幅降低只是危機時期的特殊應對舉措。而短期目標是積極穩(wěn)妥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wěn)步擴大浮動區(qū)間。因此,選擇適當的時機,重新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qū)間,可能是必須要考慮的政策選擇。記者 盧曉平

參與互動(0)
【編輯:賈亦夫】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