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博士梅新育10日向記者表示,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主要是由國內投入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企業(yè)議價能力上升等因素造成,并非在向國外“輸出通脹”。
根據中國商務部統(tǒng)計數據,今年1至5月,中國出口汽車、鋼材、電視機的出口價格大幅上升,分別達到31.1%、18.7%和96.4%;成品油、棉紗線、塑料制品等產品的價格均有所增加,只有煤、原油、無線電話的價格下跌。
梅新育說,中國進出口貿易以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yè)為主導,出口最終產品價格的上漲很大一部分來自進口中間產品價格的上漲,而這部分上漲因素“中國無法左右”。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從初級產品凈出口國和制成品凈進口國的中國轉變?yōu)槌跫壆a品凈進口國,初級產品進口額逐年高漲。目前,中國是銅礦、錳礦砂等其他多種資源產品的最大進口國,是僅次于美國、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
他指出,出口商品價格上漲很大程度上是流動性過剩的表現。世界性流動性過剩源于此前幾年西方國家的寬松貨幣政策:特別是日本銀行的零利率,以及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xù)降息13次。就中國而言,中國的流動性過剩直接源于外匯占款渠道的基礎貨幣發(fā)行過多,而外匯占款過多在于國際收支雙順差居高不下,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又是美國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反映而已。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單純由中國方面采取措施無濟于事,需要美歐日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與中國合理協作。
專家表示,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總體而言是好事,表明中國在國際分工收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改善了。
他說,中國企業(yè)主要提價空間在于那些技術、資本門檻較高的制造業(yè),因為這些行業(yè)在發(fā)展中國家能做的不多,海外競爭較少,更有實力直接進入海外銷售市場流通環(huán)節(jié),從而改善對海外買家的議價能力;高度勞動密集而技術、資本門檻較低的制造業(yè)競爭廠商較多,國內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較高索價。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金融專家譚雅玲說,美國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初級產品需求仍然占大頭,進一步要求人民幣升值會增加中國產品的出口成本,壓縮中國企業(yè)的利潤空間,但同樣也會增加美國消費者的支出,而中國可以把自己的產品銷往更廣闊的其他市場。
梅新育說,面對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企業(yè)不能像過去那樣高度依賴價格競爭策略,而是必須更多地依靠自主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此外,還需要抓住人民幣升值給中國進口業(yè)務、對外投資帶來的機遇。(陸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