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金融所最新發(fā)布 《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2007)》,針對近期中外資銀行頻繁爆發(fā)的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風波,報告明確提醒投資者,結構復雜多樣的產品也未必一定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同時,報告建議,面對正在興起的國內理財市場,急需中介機構幫助中小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
據(jù)報告統(tǒng)計,2007年國內中外資銀行共發(fā)行人民幣產品1302只、外幣產品1760只,其中,銀行發(fā)行的超額收益率為負的理財產品并不少見,這些產品的實際投資價值都不如存款。去年由于多次加息,導致一些銀行在發(fā)行產品的過程中間,跟不上基準利率的變化。
報告指出,去年占總量近24%的債券類產品,實際上在起息日時,預期收益率就已經(jīng)低于存款利率了,而信貸類產品也存在著銀行預期收益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形,占實際評價數(shù)量的1%。
數(shù)據(jù)顯示,以人民幣為投資幣種、實際投入境外股票的產品舉例,去年出現(xiàn)負超額收益的產品有6只,超額收益為負值的人民幣境外股票類產品在中資銀行占比為17.24%,而在外資銀行則只有8.33%。其中,花旗銀行的產品——2007年 “掛鉤5個股票組合的正數(shù)優(yōu)異表現(xiàn)”人民幣1年期結構性投資賬戶因超額收益率僅-3.01%而居投資價值最差產品榜首。
報告分析,導致此類產品收益率為負的原因,并非境外股市下跌,而是因為產品存在嚴重的結構設計問題。同時,其他銀行的產品雖然平均來看有正的超額收益率,但其中不乏結構設計不當、投資價值極低的產品,如東亞銀行的“東亞聚圓寶投資產品系列2”,其超額收益只有-1.14%。
同時,在美元境外股票產品的評價中,也出現(xiàn)了4只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的產品。其中表現(xiàn)最差的期望收益率、超額收益率分別為0.03%和-2.97%,實際收益率是0。華僑銀行發(fā)行的美元匯率產品也出現(xiàn)較多問題,如“雙利寶”3個月美元保本理財產品、“聚寶利”6個月匯率區(qū)間外保本結構型存款產品等,超額收益率均為負值,實際得到的收益率都只有0.5%,遠低于相同期限的美元存款利率。
由此,報告提出,結構復雜多樣的產品也未必一定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同時,理財產品最終收益,一定是跟平均水平做比較,超出平均水平之上算盈利,達到平均水平算保本,低于平均水平算虧本,不可能所有的產品都在平均水平之上。
不過,產品的最終收益水平,也取決于銀行專業(yè)團隊的能力,而選擇銀行是投資者的自由選擇。對此,報告認為,金融機構有義務全面客觀地講解產品和提示風險,投資者自己也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在投資者理念尚不成熟的時期,目前有必要建立一個綜合平臺,把各個銀行的產品分門別類地放在一塊,并邀請中介機構對產品進行比較。(陳珂)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