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十月十一日電(記者 田齊)中國馬列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會長、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認為,經濟危機或許可以讓西方發(fā)達國家找到經濟增長的新的著力點。中國應準確把握自己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更多的憂患意識。
正在此間舉行的中國馬列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第十二次學術討論會上,顧海良說,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經濟危機的爆發(fā),證明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存在尖銳的矛盾;另一方面,經濟危機又是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手段。
顧海良指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或者壟斷資本主義的衰退,不能簡單地將此次金融危機看做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或金融體系的終結,而應將其視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格局的一次調整。為此,要準確估價中國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更多的憂患意識。
回顧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創(chuàng)新,顧海良說,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還停留在交鋒和交流上。只看到交鋒,或者只停留在經濟學領域的交流,而沒有看到不同經濟學流派的交融,可能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缺憾。“是時候思考交融的問題了。”
中國馬列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成立于一九八七年。由該學會創(chuàng)辦的學術研討會,每兩年召開一次。主題為“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和馬克思經濟學與當代國際金融危機”的第十二次學術討論會,十日至十二日在天津師范大學舉行。(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