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滾動| 國內| 國際| 軍事| 社會| 財經| 產經| 房產| 金融| 證券| 汽車| I T| 能源| 港澳| 臺灣| 華人| 僑網| 經緯
English| 圖片| 視頻| 直播| 娛樂| 體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視界| 演出| 專題| 理論| 新媒體| 供稿
字號:

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去世 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2012年05月15日 14: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0)

    資料圖: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原國家文物局局長羅哲文。  

  中新網5月15日電  中新網記者經多方證實獲悉,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已于14日晚去世,享年88歲。羅哲文曾師從建筑大師梁思成,生前一直為保護長城等奔走,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羅哲文,中國古建筑學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賓人。 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1946年在清華大學與中國營造學社合辦的中國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曾先后任職于文化部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文物檔案資料研究室、中國文物研究所等,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維修保護和調查研究工作。

  另據《法制晚報》報道,有關部門已初步確定,羅老的追悼會將于5月20日,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梁思成為其改名“哲文” 曾參與國旗國徽投稿競選

  據《中國文化報》報道,羅哲文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賓的一個農民家庭。1940年,16歲的羅哲文考入當時中國唯一從事古建筑研究的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師從梁思成、劉敦楨,踏進了古建筑學之門。

  梁思成對羅哲文寄予厚望,像削鉛筆、擦橡皮這樣瑣碎、細小的環(huán)節(jié),他都耐心地向羅哲文傳授經驗,使羅哲文從入門起,就接受到最規(guī)范的訓練。師母林徽因則經常利用業(yè)余時間幫他補習英文。

  羅哲文曾回憶說,梁思成先生對自己的關懷是方方面面的,不僅是學習,還包括生活。連“羅哲文”這個名字,都是梁先生幫自己起的。羅哲文原名叫羅自福,常被人取笑為“羅斯福”,于是,梁先生給他改名為“哲文”。

  多年以后,羅哲文回憶老師說,“他們很愛護年輕人,給我印象很深。我現(xiàn)在也是這樣,想方設法幫助年輕人多學點東西!

  1944年夏天,羅哲文跟隨梁思成到重慶。梁思成用鉛筆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標出盟軍轟炸敵占區(qū)時需要保護的古建筑并特別提出了需要保護的日本京都和奈良古建的位置,由羅哲文用繪畫墨水把鉛筆所畫的位置描繪清楚,地圖及時交到美軍手中,從而保護了京都和奈良的20余座國寶性古建,戰(zhàn)后梁思成被稱為“日本古都的恩人”。

  1946年冬,羅哲文等人押送圖書資料來到北平,到了美麗的清華園,開始了青春時代的一段美好時光。在清華的那段時期,羅哲文參與了兩件大事,一是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中共中央派人請梁思成主持編寫了一份全國的重要古建筑目錄,以便盡快發(fā)放到軍中,在對敵作戰(zhàn)時 盡可能加以保護。營建系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了一個多月,最終《全國重要建筑文物簡目》編制完成并正式出版,羅哲文是主要參加者之一。另一件是他參加了國旗和國徽的設計投稿競選。

  走遍全國文化名城 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羅哲文27歲時調到文化部文物局,開始了漫長的文物保護生涯。全中國100多個國家級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親自考察過。1985年,侯仁之、鄭孝燮、陽含熙和羅哲文在全國政協(xié)提案,參加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申報工作,使長城成為了被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1952年,郭沫若提出修復長城,年僅28歲的羅哲文又擔起重任,每天騎著小毛驢上八達嶺勘察,反復斟酌后擬定了維修規(guī)劃圖。多年來一直為長城奔走的羅哲文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

  他還曾在2003年,以年近八旬的高齡,參加了對于漢長城遺址、樓蘭古國遺址等的考察團,并穿越了被稱為 “死亡之海”的羅布泊。

  此外,目前舉國關注的“大運河申遺”,最早也是羅哲文和一些老政協(xié)委員倡議的。

  每看到有古建被拆都很心痛

  據《遼沈晚報》報道,在羅哲文和古建筑打交道的數十年里,有欣慰之情,也有很多遺憾。羅老不愿意再去細數那些遺憾,只是低聲地念叨著:“每看到一處有價值的古建被拆都 很心痛”。盡管已年屆九旬,羅哲文等多位建筑專家一直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古建筑奔走呼吁,不敢停下來,“就怕那些古建不知道什么時候說沒就沒了。 ”

  親友眼中的羅哲文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文聯(lián)主席孫家正曾撰文說,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國家昌盛、政通人和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一批能人志士為之鼓呼奔走,羅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七十年來,他服務中國文物保護事業(yè)的初衷不改,老而彌堅。可以說,七十載矢志不移,七十載巧思篤行,儼然如文博苑中的花匠,盡心呵護著滿園春色。

  盡管已是建筑界泰斗級人物,但在老伴眼里,羅哲文還是那個“電話一響,背起包就走”的人。

  “他是個小老頭,個子矮矮的,今年已經86歲高齡,但依然有一半時間在飛機上,飛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忙碌得很,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專業(yè)聚會,提供咨詢、論證和建議!敝醒胛氖佛^館員舒乙與羅哲文有多年深交,他曾對羅哲文的生活常態(tài)做過這樣的描述。

【編輯:張中江】

>文化新聞精選: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