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曹禺(原名萬家寶)突然地、悄悄地、安詳?shù)刈吡,我禁不住地想到他,而且仿佛是剛剛發(fā)生不久的事。
曹禺師的摯友巴金先生,當年發(fā)給老師夫人李玉茹和女兒萬方的唁電中說:“請不要悲痛,家寶并沒有去,他永遠活在觀眾和讀者的心中!”是的,他永遠活在所有愛他的人心中,我們好像不時地還在和他親切對話、交流。
近日,我發(fā)現(xiàn)了曹禺師年事已高時的一篇講話,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我寫得并不多,實際上這一生,我也不過寫了十個戲。到今天,我常常有種想法,就是為什么我寫得這么少,太少,太少了!對我來說,我應該向我的朋友懺悔,或者向我的讀者、向我的演員、向我的觀眾懺悔,懺悔什么呢?懺悔寫得少。這也就是說,我浪費的時間太多了,沒有好好地利用時光,大好的光陰浪費得太多了,從40歲以后,就沒有怎么好好利用時間,這是一點。我常常見著年輕的同志們,他們或者好寫作,或者好演戲,或者好導演,我常告訴他們這一點。我說:‘你們真是最可羨慕的,這就是這個寶貴的青春時期,千萬不要耗費光陰哪!沒有一個作家,沒有一個藝術家,不是勤奮、不是從苦練中練成的,他的作品也是從艱苦琢磨得來的。所以,我愿望你們勤奮,正如許多作家勤奮一樣。’后來,我搞其他的事情太多了,幾乎忘記了寫作。當然嘍,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但是,主要是自己不勤奮,后來偶然寫作也不夠勤奮。我們的前輩,譬如魯迅、茅盾、巴金、老舍,一生都是十分勤奮的。”
由于社會的、歷史的原因,也有曹禺師個人的原因;有被迫做的原因,也有自愿做的原因,他自從新中國建立(時年39歲)以后,耗費了許許多多的寶貴光陰。因此,他住進醫(yī)院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我們,要勤奮!勤奮!再勤奮!也許這是他最后,最不放心,也是最想囑咐我們的話。我們應該牢牢地、永遠地記住他的話。
在曹禺師仙逝以后不到三個月,巴金老用燃燒著的、火辣辣的感情,寫下了一篇《懷念曹禺》的文章,其中有這樣幾段文字——
“家寶逝世后,我給李玉茹、萬方發(fā)了個電報:‘請不要悲痛,家寶并沒有去,他永遠活在觀眾和讀者的心中!’話很平常,不能表達我的痛苦,我想多說一點,可顫抖的手捏不住小小的筆,許許多多的話和著眼淚咽進了肚里。躺在病床上,我經(jīng)常想起家寶。六十幾年的往事歷歷在目。
北平三座門大街14號南屋,故事是從這里開始。靳以把家寶的一部稿子給我看,那時家寶還是清華大學的一個學生。在南屋客廳旁那間用藍紙糊壁的陰暗小屋里,我一口氣讀完了數(shù)百頁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劇在我面前展開,我被深深地震動了!就像從前看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一樣,劇本抓住了我的靈魂,我為它落了淚。我曾這樣描述過我當時的心情:‘不錯,我流過淚,但是落淚之后我感到一陣舒暢,而且我還感到一種渴望,一種力量在身內(nèi)產(chǎn)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幫助人的事情,我想找個機會不自私地獻出我的精力!独子辍肥沁@樣地感動過我!欢@卻是我從靳以手里接過《雷雨》手稿時所未曾想到的。我由衷佩服家寶,他有大的才華,我馬上把我的看法告訴靳以,讓他分享我的喜悅。
1936年靳以在上海創(chuàng)刊《文學季刊》,家寶在上面連載四幕劇《日出》,同樣引起轟動。1937年靳以又創(chuàng)辦《文叢》,家寶發(fā)表了《原野》。我和家寶一起在上?戳恕对啊返难莩觥
1940年,我從上海到昆明,知道家寶的學校已經(jīng)遷至江安,我可以去看他了。我在江安待了六天,住在家寶的小樓里。那地方真清靜,晚上7點后街上就是一片黑暗。我常常和家寶一起聊天,我們隔了一張寫字臺對面坐著,談了許多事情,交出了彼此的心。那時他處在創(chuàng)作旺盛時期,接連寫出了《蛻變》、《北京人》,我們談起正在上海上演的《家》(由吳天改編、上海劇藝社演出),他表示他也想改編。我鼓勵他試一試。他有他的‘家’,他有他個人的情感,他完全可以寫一部他的《家》。1942年,在泊在重慶附近的一條江輪上,家寶開始寫他的《家》。整整一個夏天,他寫出了他所有的愛和痛苦。那些充滿激情的優(yōu)美臺詞,是從他心底深處流淌出來的,那里面有他的愛,有他的恨,有他的眼淚,有他的靈魂的呼號。他為自己的真實感情奮斗。我在桂林讀完他的手稿,不能不贊嘆他的才華,他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
……
十多年前家寶在給我的一封信中,寫了這樣的話:‘我要死在你的前面,讓痛苦留給你……’我想,他把痛苦留給了他的朋友,留給所有愛他的人,帶走了他心靈中的寶貝,他真能走得那樣安詳嗎?”
在這篇文章里,巴金老已經(jīng)精彩地概括并詮釋了曹禺師的整個文學生涯,也從根本上回答出了“家寶并沒有去”的充分理由。最后,我愿意把老師在1987年病中寫的一首短詩抄引在這里——
“如果大家?guī)е渍f話,
我怎能亮出我的心。
如果我的心也帶著盔甲,
火熱的心怎敢與我接近。
可以放下一切戒心,
再不要有什么怕,
讓熾熱的真情把
我燃燒,
情愿被火焰燒化。
我愿死一萬次,再不愿
終身這樣擔心害怕,存有戒心!
十年過去了,曹禺并沒有去,老師并沒有去,今后也還一定會如此,他依然貼得我們很近很近,可以聽得見他的呼吸,摸得著他的脈搏,這是一種特殊的、難以名狀的親密接觸。
(作者梁秉堃系北京人藝一級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