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時,一則消息如同“臺風要來了”一樣響亮。職業(yè)說書人單田芳再次走上講壇!不過,這一次踏進的不是“曲苑雜談”,而是“百家講壇”。
任何人都說不出反對的理由,論資歷,曾經(jīng)為三代人說過書的單田芳比易中天成名要早;論影響,單田芳的《三國》、《隋唐》、《明英烈》、《白眉大俠》在民間比易中天的《品三國》影響要大得多;論方式方法,易中天、紀連海等在“百家講壇”用的手段都是單老先生玩剩下的。盡管單田芳在博客上以《評書的未來大有希望》為題,表明民間曲藝的前途并不渺茫,但毫無疑問的是,評書已經(jīng)和相聲、昆曲等曾經(jīng)很輝煌的民間藝術(shù)一起變成了祖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了。
在忍受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冷遇之后,單田芳終于決定要依靠電視講壇復(fù)興民間藝術(shù)了,因為現(xiàn)在的人們那樣酷愛歷史與文化!幾經(jīng)磨合,單老師和“百家講壇”終于達成共識,這次就講講民族英雄林則徐。既然是民族英雄,又是堂堂央視,可以想象,屆時單老師將怎樣正經(jīng)八百地講解歷史、剖析人物。只是站在講壇上的單田芳還會操那個用慣了的醒木嗎?還會瀟灑地舞動手中的折扇嗎?還會在口中發(fā)出“伊伊呀呀”的驚嘆嗎?
當不再使用明筆、暗筆、伏筆、驚人筆、倒插筆、補筆、掩筆等評書手法有聲有色講述傳奇故事時,單田芳是不是會變成老謀深算的易中天教授?變成詩意盎然的于丹教授?變成儒雅有禮的王立群教授呢?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單田芳永遠是單田芳,評書永遠是那個味兒。21世紀不同于20世紀,單田芳的變臉是一種趨勢,不變才是怪事。(陳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