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絲綢之路”聯(lián)合申遺又有了新進展。昨日,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方面告訴記者,“絲綢之路”中的“沙漠之路”將于2010年申報世遺,目前中國已初步確定了48項聯(lián)合遺產候選地,涉及河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6個省、自治區(qū)。而根據時間表,申報的“初審文本”將于今年9月、10月提交世遺中心。
分段申遺,48項候選
絲綢之路,是舉世聞名的國際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之路。東起中國古都長安,西經南亞、中亞直達歐洲、北非,穿越27個國家和地區(qū),全長約8000公里,其中中國境內近4000公里,占了一半。其地理起點為西安,時間起點為公元前137年張騫出使西域。
近日,在蘭州召開的“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協(xié)調會議”上,與會專家形成了“聯(lián)合申遺概念文件”。昨日,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處長陸瓊告訴記者,蘭州會議上專家認定,鑒于絲綢之路線路漫長、涉及國家眾多,應分段申報世界遺產,首先在2010年將進行“沙漠之路”的申遺,而絲綢之路中的草原、海上線路的申遺工作則在隨后推進。
據悉,作為“沙漠之路”主要國家的中國,已確定48處歷史遺跡作為聯(lián)合申遺的候選地,比如陜西張騫墓、寧夏固原城、青海日月山故道、甘肅麥積山石窟、鎖陽城遺址及墓群都被囊括其中。
陸瓊稱,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正處在準備階段。根據時間表,中國和其他中亞國家應于2008年9月、10月間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絲綢之路申報初審文本,2009年8月接受國際專家考察評估。
文化線路首次申遺
據悉,早在上世紀80年代,絲綢之路就受到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視。2005年10月,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六國協(xié)商確定,將“絲綢之路”作為今后優(yōu)先開展的保護項目。2006年8月,最終確定多國聯(lián)合申遺。
在蘭州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指出,絲綢之路作為“文化線路”來申遺是一種新型申遺形式,在國外已有成功先例,但在中國還是第一次。事實上,絲綢之路也是整個亞太地區(qū)首例申報世界遺產的“文化線路”。
北京大學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告訴記者,與自然遺址等孤立的遺產相比,文化線路的申遺有其自身特色。尚處在申遺論證階段的大運河也是文化線路。(記者李健亞)
-名詞解釋
絲綢之路
亦稱絲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西運貨物中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借用這一說法,人們也把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