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吐魯番鄯善縣魯克沁鎮(zhèn)宗教人士在翻閱察合臺語長篇敘事詩《熱吾澤突孜左合熱》手稿。2006年新疆吐魯番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古籍工作人員,在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zhèn)兩位宗教人士手中,先后發(fā)現(xiàn)古西域著名維吾爾族詩人艾合買提·吾加木尼牙孜在1802年,用察合臺語(古維吾爾語)創(chuàng)作的長篇敘事詩《熱吾澤突孜左合熱》(漢譯:左合熱的文明園)手稿,和清代西域維吾爾族學者吾布勒·伊斯拉木,從波斯語翻譯為察合臺語(古維吾爾語)的抄本《麥魯麻提阿帕克》(漢譯:世界通訊)。這兩本古籍對研究古西域文學、歷史、地理和古絲綢之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這兩本古籍已經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國家圖書館準備出版發(fā)行。 中新社發(fā) 姜浩 攝
|
共收錄珍貴古籍2383部的首批《國家珍貴古籍保護名錄》日前由文化部發(fā)布,已經通過中國古籍保護網和《中國文化報》進行公示。同時發(fā)布和公示的還有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推薦名單,共50家。據(jù)悉,這兩個名單公示后將根據(jù)各方意見進行相應調整,并上報國務院批準,正式名單預計在本月底公布。
做一項全世界前所未有的事
古籍,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者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我國對造紙和印刷術的發(fā)明與發(fā)展,使承載著中華數(shù)千年文明的古籍得以世代相傳。有關人士認為,目前,我國古籍數(shù)量至少在3500萬到4000萬冊以上。除了國家的圖書館、博物館、文獻收藏單位以外,古籍在民間還大量藏于個人、寺廟。然而自古以來,古籍頻遭兵燹、水火等人為、自然災害,近年來,古籍酸化和脆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全國幾千萬冊古籍生存狀況堪憂。
2007年新年伊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頒布,意見指出:將在“十一五”期間實行“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全面普查現(xiàn)有古籍,建立《國家珍貴古籍保護名錄》,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培訓一批古籍保護專業(yè)人員。不久,這項工作確立了由文化部牽頭,包括教育部、宗教局等10大部委的部際聯(lián)席會議制度。當年5月,承擔古籍普查登記、古籍修復人員培訓、古籍保護研究等具體職責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正式成立。
而珍貴古籍和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報的工作從2007年9月開始,全國各地共申報珍貴古籍5000多部,申報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有130家。文化部聘請了簡帛、碑帖、古籍、敦煌、佛經、民族語文、圖書保護等各個學科的著名專家學者進行審核。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2006年8月文化部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籍定級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李致忠說,為珍貴古籍制定名錄,這項工作不僅在中國就是世界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現(xiàn)存古籍數(shù)量實在太大,要從中甄選出最珍貴的,難度無法想象。另外工作中還有兩個方面必須要考慮,一是在歷史發(fā)展中,古籍有過多種不同載體,除了簡、帛、紙,甚至還要考慮到原本不算古籍的碑帖;另外,我國是多民族文化體系,留存到今天的有不少少數(shù)民族文字的古籍,各方面兼顧下來的結果是量更大了。而考察鑒定古籍還有辨別真?zhèn)蔚膯栴},所以要做的工作真是非常多。
經過幾個月的評審,最終,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有2383部入選,分漢文古籍和少數(shù)民族文字古籍兩大部分,充分體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特點。其中簡帛117種、敦煌文書72件、古籍2010部、碑帖73部以及少數(shù)民族語文古籍111部。入選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古籍包括15種語言,既有現(xiàn)在仍在使用的藏文、蒙古文、彝文、傣文,也包括歷史上出現(xiàn)過但現(xiàn)在已不再使用的焉耆-龜茲文、西夏文等。
一批珍貴古籍浮出水面
據(jù)介紹,我國的古籍共分四級,其中善本分三級,普本為四級,此次珍貴古籍目錄的入選標準原則上要求二級以上,是善本中的善本,件件堪稱國寶,它們都有自己的一段傳奇故事。
江蘇省此次有314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列全國各省第一。千年敦煌寫經孤本《佛說三十七品經》是東晉敦煌國寶。這部經在古代的佛經目錄里有,但至少從南北朝時期起便被認為已經失傳。此次在南京博物館被全國佛教、敦煌學研究專家方廣锠教授發(fā)現(xiàn),方教授大喜過望。由于敦煌寫經大部分是唐代的,因此早于唐代400多年的東晉時期寫經就顯得格外珍貴。據(jù)推測,它可能是1942年敦煌學權威、歷史學家向達帶領西北史地考察團到敦煌考察時買的,從此就一直在南京博物館沉睡了60多年。目前全世界僅此一份,極為珍貴。
現(xiàn)藏遼寧博物館的宋淳祐八年(1248)余卓刻本《誠齋四六發(fā)遣膏馥》,系采集宋代大詩人楊萬里文章中錦詞秀句,編為四六駢文,書名之“膏馥”,乃取自唐元稹所撰《杜甫墓志銘》“殘膏剩馥,沾溉無窮”語。該書采用竹紙印制,十分精良。1988年傅熹年先生曾經眼,認為是宋代閔刻上乘之作。此書自宋代刊布以來,各家書目鮮有著錄,堪稱傳世孤本。上世紀20年代末此書從清宮散出,后入長春偽皇宮收藏,上世紀50年代初入藏東北圖書館(今遼寧省圖書館)。
此外,通過這次古籍普查和申報工作,還有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資料館藏《十三經注疏》等不少珍貴版本浮出水面。評審過程中,專家們對照書影照片,參照過去的古籍善本目錄和各館申報說明,反復一一核對版本,發(fā)現(xiàn)很多著錄為相同版本的古籍,實際上不盡相同。
愿古籍“拯救藝術”后繼有人
古籍保護一般分為原本保護和再生保護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對古籍原本進行妥善保存和修復;后者是對古籍進行影印或整理,對古籍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轉移保存和再揭示,通過出版、縮微和數(shù)字古籍化等工作,使古籍化身千百,永久傳承。文化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08年將依靠現(xiàn)代化手段,將縮微復制技術與數(shù)字技術結合起來,提高古籍的保護和利用的效率。今年還將籌建第一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擬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促進古籍修復工作。有關部門將大力推廣已經被證明是成熟、安全的文獻保護技術,對古籍加以科學保護。
而古籍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是培養(yǎng)古籍保護、修復和鑒定人員。據(jù)悉,目前全國至少有超過1000萬冊件等待修復的古籍,然而,據(jù)粗略統(tǒng)計,全國范圍從事古籍修復這一職業(yè)的,不超過100人。
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成立后,立即組織了3次面向全國的古籍普查培訓和一期古籍修復培訓,共培訓學員150人。但李致忠認為,相比較古籍辨?zhèn)握邕x工作的量,人才太少,力量也不夠強。為此,還需要進行扎扎實實的、較長時間的努力。
古籍修復很臟、很累,以往的從業(yè)者待遇也很低。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家和地方舉辦過各種古籍修復班培訓,但各種原因導致人員流失嚴重,以福建為例,十幾年前福建省圖書館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在全省范圍培養(yǎng)了13名修復人員,時至今日,仍在從事修復的只有一位。
業(yè)內專家指出,古籍修復是一門既費心又耗時的“拯救藝術”,還必須科學、規(guī)范,防止不可逆的“破壞性修復”造成惡果。修復人員不僅要擁有修復技術,還要有更廣泛的知識范疇,除了古籍知識,他還必須是懂歷史、化學、生物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從開始培養(yǎng)到比較成熟而且達到數(shù)量可觀,無疑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
業(yè)內人士認為,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和人們對行業(yè)認識的提高,特別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實施,會使修復工作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同,修復人員的地位也會得到逐步提高,同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會不斷改善古籍修復的工作條件和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古籍修復工作的從業(yè)者,需要一種擔當精神,需要一片赤誠之心,也要勇于肩荷起弘揚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