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失求諸野—為什么說韓國對保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貢獻
葛劍雄
最近,我在廣州“嶺南講壇”作報告。在回答聽眾提問時,我提到韓國對保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貢獻。經媒體報道后,竟然引起一片大嘩,甚至有斥為“賣國”、“媚韓”者,網上譏刺謾罵更不一而足。本來,對一種說法或觀點有不同意見,因而提出商榷和批駁,都是題中應有之義,非如此學術不足以昌明,真理不足以彰顯。但所有我看到的反對意見,居然連基本的歷史事實也不知道,或者連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也沒有讀懂,卻不能不使人啼笑皆非。
還是先講歷史事實吧!早在先秦時期,今朝鮮半島上已有大量中原移民,特別是在與遼東毗鄰的西北部。秦漢之際建立的衛(wèi)氏朝鮮國,就是以中原移民為主體的。西漢武帝開疆拓土,將領土擴展到朝鮮半島北部,在遼東和朝鮮設置四郡,由朝廷直接管轄,與內地的行政制度完全相同。東漢后轄境雖有所收縮,但在三國、西晉時又有擴展,還新設置了一個一級政區(qū)——營州。6世紀后高句麗遷都平壤,脫離中原政權。唐高宗時又設置安東都護府,一度進行直接統(tǒng)治。元朝征服朝鮮,設征東行省,但對內保留其國王。明、清兩代以朝鮮為藩屬國,直到甲午戰(zhàn)爭敗后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才被迫承認其獨立。
盡管今天有少數(shù)韓國人千方百計要割斷與中國的歷史關系,個別人甚至本末倒置,捏造史實,但在歷史上,朝鮮一直以中國的一部分自居,或者以天朝的藩屬國為榮。我在韓國親眼看到不少古代士大夫的墓碑,無不題為“大明朝鮮國”、“大清朝鮮國”、“有清朝鮮國”。特別是在明朝萬歷年間出兵援助朝鮮擊敗日本侵略后,朝鮮君臣感恩載德。在清朝入關后,朝鮮不顧國小民窮,君臣多次密謀,要幫明朝恢復,以報“再造之恩”;并誓死抵制清朝雉發(fā)易服,延續(xù)“漢家衣冠”。19世紀末,在內亂外患深重,瀕臨亡國之際,還寄希望于宗主國清朝出兵相助。
從公元前2世紀歸入西漢版圖,朝鮮北部作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達數(shù)百年,中國文化成為當?shù)刂髁魑幕渤蔀槌r半島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和主體。從那時起朝鮮地區(qū)就直接采用漢字,即使是在制訂了自己的文字后,漢字依然是官方的、正式的文字。朝鮮的主要制度、主流文化、倫理道德、學術文化,無不來自中國,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西漢末,朝鮮北部的方言與“燕代”(大致相當今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一帶的人相同。朝鮮的世家大族,無不自稱源于中原大姓,箕子、周公、孔子、太原王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河東柳氏,直到朱熹等,在朝鮮都有大批“后裔”。盡管這些大多出于攀附,卻反映了中國和中國文化在古代朝鮮的崇高地位。何況,文化并不一定以疆域為界限,即使朝鮮與中國的關系或隸或分,時密時疏,但在近代以前,朝鮮半島一直屬中國文化區(qū)是毫無疑問的。今天的韓國文化源于中國文化,但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根據朝鮮半島的具體條件,創(chuàng)造了新的形式和內容。這既是韓國文化的成就,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貢獻。
其次,正如孔子所說,“禮失求諸野”。由華夏諸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形成的華夏(漢)文化,隨著人口的遷徙、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逐漸擴大到中原王朝和藩屬國,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在其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文化現(xiàn)象呈波浪型推進,由中心而邊緣,由發(fā)達、先進區(qū)域而至相對落后區(qū)域。由于邊緣地區(qū)往往地形封閉,交通阻塞,人口很少流動,接受新文化遠遠遲于中心區(qū)域或發(fā)達地區(qū)。這種滯后現(xiàn)象也反映對既有文化的保存和延續(xù),所以一種在中心區(qū)域早已消逝的文化現(xiàn)象,卻能在邊緣或閉塞地區(qū)長期存在,并且產生新的形式和內容。當這種文化成為當?shù)氐闹髁,得到普遍的認同后,當?shù)厝藭都诱湎,并且不斷?chuàng)新,在某些方面甚至會超過母體文化。正因為如此,當初孔子才會到“野”去求中原華夏已失去的“禮”。那么在今天,有些在中國已經失去的“禮”,也完全可能在韓國找到。如果這些“禮”得到發(fā)揚光大,豈不是以往的朝鮮人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豈不是中國文化本身的光榮?
例如,韓國在1972年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白云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jié)》,是現(xiàn)存的最早金屬活字印刷品,產生于1377年,相當于中國明朝洪武年間。我認為,這是“禮失求諸野”的典型。因為紙和活字印刷是中國發(fā)明的,《直指心體要節(jié)》印刷的主要內容是博覽《景德傳燈錄》、《禪門拈頌集》等史傳部的佛書之后,在歷代諸佛祖師的偈、頌、贊、歌、銘書、法語、問答中抄錄并撰述有助于掌握禪的重要部分,顯然傳自漢傳佛教和產生于中國的禪學,用的是漢字,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目前在中國還沒有發(fā)現(xiàn)更早的同類印刷品也是事實,或許這一文化產品的確是當?shù)厝说膭?chuàng)造,或許它傳自中原,卻被當?shù)厝送旰玫乇4嫦聛怼o論哪一種情況,都是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如果今后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更早的同類印刷品,完全可以補充申請,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紀錄提前。如果今后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就讓它代表中國的佛教文化、印刷術和造紙術向世界展示吧!
又如,由于清朝下令雉發(fā)易服,明朝的服飾在中國基本絕跡,但在朝鮮卻一直保持到19世紀末。這樣的例子還可以找到不少,其中不乏在中國已經消失殆盡的。
我并不懷疑有些批評者的愛國熱情,但如果連基本歷史事實也不知道,愛國從何談起!結果又會如何?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