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對面,看著她一針一線地縫制著魚皮小鞋,時間仿佛凝固了。參觀的人從身邊絡繹不絕地走過,我的思緒卻飛向數(shù)百年前赫哲族的雨雪和天空。
將魚皮衣服穿在身上,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長年生活在水邊、山里,棉布衣料之類想必無法運達。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一邊捕魚、食魚,一邊還要用魚皮蓋房、造舟、制衣,成為世人皆知的“魚皮部落”。年復一年,他們穿著魚皮,守著魚皮,等來了豎著美麗犄角的鹿,也等來了裹著沙塵的風。魚皮服上的花紋隨著年輪漸漸變淡,點點斑痕日益凸顯出生存的艱辛和歲月的滄桑。魚皮服,承載了一個民族悠遠的歷史記憶。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目前總共只有4600多人,世代生活在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他們掌握的魚皮服制作技藝,是當今世界上的“唯一”。
趁她引線的工夫,我摸了一下她剛放下的小鞋。鞋很小,不及拳頭大,猶如一件玩具。鞋底鞋面都用了魚皮,很厚,也很柔軟。鞋的前臉捏了幾十個均勻的皺折,精巧而精致。旁邊的膠質模特身上,也穿了一套魚皮服裝——看不出與時尚的太多距離。手工案上還平攤了一張拼接而成的大魚皮,頭低下去,依稀聞得到一絲腥味和咸味。
引好線,她抬頭時,我看見她頭上的魚皮帽子在燈光下顯得古樸而富有光澤。
“鞋雖小,要做兩天呢。魚皮從剝下、去鱗、晾干、軋熟、裁剪縫制,工序多,很累人,要花幾天工夫的。”說話時,她手里的針仍然在來回穿梭。這里的她,是黑龍江同江市津街口鄉(xiāng)漁業(yè)村的漁民尤文鳳,魚皮服制作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大展,目前正在北京舉行,大展期間,隨著人流走進展館時,我在她的展位前一再流連。
尤文鳳,12歲跟著母親學藝。首都博物館、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里,陳列著她母親的魚皮服遺作。近50年光陰閃過,不諳皮藝的小姑娘成長為魚皮服技藝的唯一國家級傳承人,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國家博物館里,展覽著她制作的魚皮服裝。
她告訴我,魚皮服多用大馬哈魚制成。10多斤的、20多斤的,50條魚皮能做一件上衣,要做20多天。會說赫哲語、也會說普通話的尤文鳳,對這門技藝的傳承現(xiàn)狀,多少有些擔憂。會的人越來越少,僅六七個而已。魚皮衣服沒人穿了,年輕人不學。一個民族的生活和精神記憶就這樣隨風逝去?
不過尤文鳳也不悲觀。作為國家級保護項目,政府快給傳承人發(fā)工資了,“錢不多,卻夠維持生計,可以支撐我做下去!薄奥糜问袌錾,魚皮制品、魚皮畫等,也有些人緣。”尤文鳳顯得很知足。與旅游部門結合、開展研究,是她下一步的理想。自己的女兒、外孫女愿意跟著學藝,尤文鳳不僅知足,還異常欣慰。想到這里,尤文鳳說,我給你唱支歌吧,說著用赫哲語唱了一首“嫁令闊”《過年了》。她解釋說,“嫁令闊”就是小調的意思。然后又用漢語唱了一遍:“魚兒翻跳,鳥兒歌唱,滿山的口弦琴歌聲響起,要問為什么,今天過年了!背璧漠攦,許多觀眾駐足在她的周圍。
尤文鳳的歌聲是如此清靈潤朗,對生活的熱情和滿足,讓人深受感染。但同時,也似有一片柔韌的石子從我心上劃過,城市化、現(xiàn)代化、全球化浪潮,給農耕文明帶來巨大沖擊,曾經的藝人變成普通人、甚至邊緣人,曾經濃厚的幸福變得日漸稀薄。這多少令人有些悵然。但她的歌聲中,卻找不到衰落與無奈之憾,只有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堅持與守望之情,還有對未來的憧憬與期盼。
唱完之后,她拿起鞋又縫起來。魚皮有些厚,手中的針走得有些吃力。我摩挲著柔韌的魚皮,看著針線在她手中頑強行走——這一刻,我有了許多的感動與感悟。
劉玉琴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