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會堂從規(guī)劃、設計到施工,一共只用了一年零十五天
張鎛:人民大會堂的總建筑師
一提到北京,除了天安門和故宮,我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北京飯店、友誼賓館、鉤魚臺國賓館等這些極具民族風格的建筑了。而這些代表我國建筑最高成就的作品,正是由享有“國家設計大師”、“中國建筑泰斗”美譽的山東人張镈設計的。
兩位名師影響至深
張镈晚年回憶自己的建筑生涯時說:“就建筑藝術而言,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梁師思成,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理論修養(yǎng)方面;另一個是楊師廷寶,他對我的影響,主要是設計實踐方面的,正與梁師相輔相成!
張镈1911年4月 12日生于廣州,其父是赫赫有名的兩廣總督張鳴歧。張鳴歧為宦從政幾乎無可稱道,在每一重要歷史關口,他都作了錯誤的選擇。他曾由衷慨嘆:“宦海沉浮,改朝換代,必受牽連……家有良田千頃,不如薄技在身!边@句話給年少的張镈留下深深的印象,當19歲的他第一次面對重要的人生選擇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學一門不依附于人的薄技。
1930年,張镈慕名考取了由我國第一代建筑師梁思成教授任教的東北大學。梁思成時任東北大學建筑系主任,并與張家是世交,張镈得到了梁恩師的悉心傳教。不久,“九一八”事變,東北疆土一夜盡失。張镈于1932年轉入南京中央大學,繼續(xù)建筑學的課程。
1934年,大學畢業(yè)的張镈,經考試進入當時全國最著名且最大的建筑設計單位——基泰建筑事務所的天津事務所,并與著名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學家楊廷寶在同一工作室。在楊廷寶的指導幫助下,張镈逐漸成為基泰的技術支柱,出色地完成了先農壇體育場、香港荃灣電影院等100余項大中型設計任務。
新中國成立伊始,張镈意識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正是建筑設計師施展才華的遼闊空間,而中華民族燦爛的建筑藝術傳統,也只有在新中國的建設中,才能得以弘揚光大。1951年3月26日,他毅然辭去基泰香港總公司的高薪要職,由香港回到北京,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1953年,他被任命為北京市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擔當首都建設的重任。在不長的時間內,他就完成了天橋劇場、新僑飯店、友誼賓館等眾多建筑的設計任務。友誼賓館是張镈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直到今天其設計風格還被建筑界引為風范。友誼賓館的設計,使年僅 43歲的張镈享譽國內外。外國建筑權威有文字評論說:“北京友誼賓館是公認的中國50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風格的成功嘗試”,還將張镈列為中國現代16位著名建筑師的榜首。
建筑經典享盛譽
張镈先生一生主持規(guī)劃、設計、參與指導了200余項重大工程,數量之多,造詣之深,世界少有。在1993年8月至1994年6月由首都建筑藝術委員會組織的“群眾喜愛的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建筑”評選中,由張镈設計的民族文化宮榮列第一名、人民大會堂位居第二,這足以反映出一代大師的功力。
民族文化宮從1958年開工到1959年8月建設基本竣工,至今已有近50年的歷史,不僅成為20世紀50年代北京“國慶十大工程”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更以其濃郁的民族藝術風格,闡釋著中國的民族政策,反映了中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成為民族傳統風格的精品。
1958年9月5日,北京市政府傳達了中央關于籌備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通知——建好萬人大會堂、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大劇院、軍事博物館、科技館、藝術展覽館、民族文化宮、農業(yè)展覽館,加上原有的工業(yè)展覽館(即北京展覽館)共十大公共建筑。所謂的“十大建筑”概念就這樣產生了。此時,離1959年的國慶節(jié)只剩下不到400天。經過層層篩選,人民大會堂的設計任務落到北京市建筑設計院頭上,由張镈擔任大會堂的總建筑師。對張镈來說,這代表著榮譽,更意味著艱難。今天的人們或許很難相信,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會堂從規(guī)劃、設計到施工,一共只用了一年零十五天;其中,從選址到敲定設計圖紙,僅用了50天時間!為趕在十周年大慶前完工,大會堂是“邊設計、邊供料、邊施工”——張镈落在圖紙上的每一筆都將立即被付諸實踐,每個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隱患。張镈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1959年9月24日,巍峨壯觀的人民大會堂勝利竣工。慶功會上,周恩來總理過來敬酒時,對張镈說:“我很滿意,給你們打個五分!”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檢驗,今天的人民大會堂已經成了中國建筑史上當之無愧的經典,成了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地標之一。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人民大會堂更像是一種象征,一種精神上的向往與寄托,冰心曾這樣描述:“走進人民大會堂,使你突然地敬虔下來,好像一滴水投進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細小,感到海洋的無邊壯闊!2007年12月19日,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北京市規(guī)劃委員會、北京市文物局將人民大會堂列入《北京優(yōu)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第一批)》。
回報家鄉(xiāng)不遺余力
張镈的祖籍是無棣縣車鎮(zhèn)鄉(xiāng)段家村。無棣縣1957年以前有座海豐塔,史稱唐塔,始建于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距今已1300 多年。因塔身破損嚴重,有倒塌之虞,1957年報省批準,將地表以上塔身拆毀。海豐塔是無棣燦爛文化的象征,有民諺曰“滄州獅子,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被譽為冀魯三勝。長期以來,無棣人一直有重修海豐塔的愿望。1989年,張镈先生欣然答應為新塔設計圖紙,并高興地說:“應該重振唐風,恢復舊觀,重修寶塔,重整寺院,鄉(xiāng)民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1990年,79歲高齡的張镈先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xiāng)無棣,實地考察大覺寺舊址上的塔基,精心設計了海豐塔圖紙。1991年7月12日,新塔破土動工,1992年9月竣工。新建海豐塔位于唐塔舊址以北50米處,塔高 42米,共13級,為八角樓閣式密檐磚石結構,外面一色的青磚砌就,飛檐挑角,角系銅鈴。既古樸典雅又堅固耐久,既保持了唐塔的風貌,又在建筑結構上有所創(chuàng)新。現在,海豐塔已成為無棣的特色建筑之一,與重新修復的大覺寺一起,成為旅游勝地,每年吸引著數十萬游客。
張镈還為無棣縣設計了集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三館于一體的“ 文萃閣”,成為該縣獨具特色的一道風景。
1999年7月1日,張镈先生在北京病故。按照其“葉落歸根”的遺愿,張镈的骨灰被安葬在無棣縣車鎮(zhèn)鄉(xiāng)段家村張氏族塋母親墓室旁。
為感念這位舉世著名的建筑大師的拳拳赤子心,無棣縣縣委、縣政府于2002年建立了張镈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社會開放。
·相關鏈接·
張镈的兩位恩師
建筑設計大師張镈認為,自己這一生的成就得益于兩位名師梁思成和楊廷寶的啟蒙與指教。
梁思成,廣東省新會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東京,1923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4年—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學習,1927年2月獲學士學位,當年6 月獲碩士學位。1927年7 月—1928年2 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歸國創(chuàng)辦東北大學建筑系,后參加中國營造學社研究中國建筑史。1946年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guī)劃工作的推動者,新中國成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學禮堂和教學樓、仁立公司門面、北京大學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紀念碑、鑒真和尚紀念堂等。
梁思成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yè),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專事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評價“ 梁思成是研究‘ 中國建筑歷史的宗師’”。他還培養(yǎng)了大批建筑人才,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
楊廷寶,字仁輝,1901年10月2日出生于河南南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繪畫藝術的熏陶。1915年,入北京清華學校,1921年赴美國留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筑,1924年曾獲得全美建筑系學生設計競賽的艾默生獎一等獎。1927 年,回國加入基泰工程公司,是該建筑事務所設計事務負責人之一。1940年起,他兼任中央大學建筑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南京工學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長、建筑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中國建筑學會第五屆理事長。1957 年和1965年兩次被選為國際建筑師協會副主席。1982年12月23日在南京逝世。
從20 世紀20 年代后期起,楊廷寶負責設計了南京中央醫(yī)院、中央體育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北京交通銀行、清華大學圖書館擴建工程、京奉鐵路沈陽總站等。解放后,參加設計了南京航空學院、南京大學、紫金山天文臺、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北京和平賓館等;還參與了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火車站、北京圖書館、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筑工程方案的設計。其一生主持或參加指導設計的建筑工程達110 余項。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北京和平賓館的設計,是他將環(huán)境、功能、施工、經濟和建筑空間藝術高度綜合的一個作品。這一簡潔、大方、樸素、明朗的新建筑,得到周總理的肯定和贊揚,贏得了國內外建筑界的好評。
□徐沛琦 李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