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繁簡之爭看漢字規(guī)范
《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公示征求意見,激起軒然大波。44個漢字寫法調(diào)整,51個異體字恢復使用,既然是專家歷時8年研究的成果,應該是有道理的。但坊間反應強烈,一項調(diào)查表明92.3%的網(wǎng)友反對:“添亂”“瞎折騰”,刻薄調(diào)侃不絕于耳。原因大概在于專家與公眾缺少溝通,大家對調(diào)整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即使從日常應用角度看,漢字規(guī)范化也是必要的,技術層面的調(diào)整可以反復斟酌,但大眾實際應用層面的漢字“整形”,還是有個緩沖期好。
近年的考古發(fā)現(xiàn)豐富了我們對漢字起源的認識。如山東昌樂發(fā)現(xiàn)100余塊骨刻文字,為距今45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中晚期東夷族遺物。專家鑒定認為,這些獸骨上所刻“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于畫與字的過渡狀態(tài),應定名為“昌樂骨刻文”。漢字幾千年的演變軌跡大致是由繁到簡,由巖畫、骨刻、陶刻、甲骨文、金文、篆隸一直到楷書,識字群體也是隨書寫工具的不斷簡化而逐步壯大的。
文字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是被少數(shù)精英人群掌握和傳承的。為了表達更豐富、更細微的字義,新的文字不斷被制造出來,當然也有很多沒有流傳開來,變成死文字。這大概就是繁體字中異體字超多的原因。如今我們偶然還能看到距今三四百年前印刷的地方志,大約有一半是古字、異體字,深入閱讀必須借助《康熙字典》等老辭書。漢字不規(guī)范大大增加了學習成本,在當今信息全球化過程中,也會影響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漢字規(guī)范應該說是大勢所趨。
漢字簡化以及“整形”雖然幾乎和漢字發(fā)展同步,但近100年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強力推廣簡化字還是引發(fā)不少問題。古文字學家陳夢家說過:“文字是需要簡單的,但不能混淆。這些簡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簡化后有些字混淆了。”后來他因此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含冤自盡。一些簡化字有“茍簡”之嫌,大概與綿延近一個世紀的“漢字拼音化”主張有關。既然簡化字只是拼音化的準備和權宜之計,考慮不周全就在所難免。
陳夢家先生沒有見到1977年12月公布的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如今在地攤還能碰到當年出版的書報,往往驚得人幾乎叫出來:雪字被簡掉雨;器字是扁口加一豎;展字是尸字加一橫……這樣的“整形”幾乎等于把漢字大卸八塊。過猶不及,幸虧用了不久就被廢止了。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為了漢字能與計算機接軌,王永民發(fā)明了漢字五筆字型輸入法,王選發(fā)明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漢字拼音化才最后銷聲匿跡,也才有了聲浪越來越高的漢字繁簡之爭。
漢字廢除論也就是拼音化也許可以不提了,繁體字恢復論還在爭議中,尤其知識界呼聲最烈。如《漢字五千年》總策劃兼撰稿指導麥天樞就說過:過去幾千年的歷史比我們幾十年的歷史重要得多。但本次幾十個漢字字體調(diào)整引發(fā)的民間反對聲浪,從一個側面回答了“復繁論”。
不少專家指出,“復繁”是用錯誤的手段改正當年“茍簡”的錯誤。繁簡并用、識繁用簡是比較穩(wěn)妥的做法。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國字”,都需要愛護和珍惜,廣泛聽取公眾意見,留出適當?shù)木彌_期,逐步規(guī)范和“整形”是必要的,但不應該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
克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