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经典,久久国内精品视频,日本一区=区三区黄色视频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談穆勒:“把自身的重量交給泥土”
2009年10月12日 08:52 來源:北京日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10 月8日晚,有消息從瑞典傳來: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由于“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真,描寫了那些被剝奪者的境遇”,獲得2009年度諾貝爾文學(xué)獎。赫塔·穆勒1953年出生于羅馬尼亞,1987年才移居德國。無論對她的人生,還是對她的寫作,羅馬尼亞都已成為一個繞不過去的關(guān)鍵詞。

  《鄉(xiāng)村紀事》:以鄉(xiāng)村圖景隱喻社會狀況

  專業(yè)和工作的緣故,我對赫塔·穆勒還略有所知。《世界文學(xué)》1992年第一期曾以“德國作家赫·米勒作品小輯”的形式介紹過她。那是《世界文學(xué)》同歌德學(xué)院北京分院共同舉辦翻譯競賽的成果。小輯包含女作家的兩個短篇小說,以及德語文學(xué)專家張佩芬老師撰寫的長篇前言和赫爾塔·米勒(當時的譯名)小傳。應(yīng)該說,張佩芬老師是我國第一個介紹赫塔·穆勒的學(xué)者。

  就這樣,我第一次讀到了赫塔·穆勒的作品:《鄉(xiāng)村紀事》(俞宙明譯)和《地下的夢》(李貽瓊譯)。兩個短篇,分別選自穆勒的兩個短篇小說集《低洼之地》(1982)和《光腳的二月》(1987)。那是兩個反差很大的小說,但都以羅馬尼亞西部巴納特地區(qū)的鄉(xiāng)村為背景。那是女作家的出生地,是她的故鄉(xiāng)。女作家同她的鄉(xiāng)親都屬于日耳曼民族,講德語。他們作為少數(shù)民族,在羅馬尼亞這塊土地上生活著。

  《鄉(xiāng)村紀事》就在描繪他們的生活情形,有明顯的自傳色彩,能讓我們了解到女作家的生長環(huán)境,當然,也能讓我們領(lǐng)略到女作家的敘述才華。女作家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一件一件地描述村里的各個組成部分:小學(xué),幼兒園,集市,村委會,理發(fā)店,廣場,消費合作社,文化館,郵局,民警所,三條小巷,村民的房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墓地,等等,算得上一幅鄉(xiāng)村全景圖了。表面上看,敘述者的語調(diào)冷靜、客觀、不動聲色,甚至還有點笨拙,但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被字里行間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所吸引,被作者有意無意提到的一些場景所震撼。這是怎樣的一個灰暗、狹小、落后、衰老、貧困,卻也不乏有趣甚至怪異的世界。在那里,七十歲以下的人,居然都算是年輕人;在那里,“打從國有化——村里人稱之為‘沒收’——以來,再也沒有過一次像樣的收成”;在那里,數(shù)十年來,狗和貓雜交,貓和兔子雜交,以至于一位老漢再也容忍不了自己的公貓胡來亂搞,一氣之下,將它吊死了……只要細細閱讀,我們能感覺到作品深處隱藏的深意和寓意。落后,腐敗,壓抑,麻木,等等,都在不經(jīng)意中被觸及到了。一幅小小的鄉(xiāng)村圖景,反映的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狀況。像《鄉(xiāng)村紀事》這樣的小說,很容易讓人想到“鄉(xiāng)土文學(xué)”。難怪有德國評論家稱赫塔·穆勒為優(yōu)秀的鄉(xiāng)土文學(xué)作家。

  《地下的夢》與地上的悲哀

  而我尤其喜歡《地下的夢》。如果說《鄉(xiāng)村紀事》是寫實的話,那么,《地下的夢》則是夢幻的。這是“已故外婆的夢”,因此是地下的夢。地下的夢,讓我們看到了地上的悲哀、憂傷和孤獨。而所有這些都在詩意中流淌,沖擊著人們的心靈:“我捧著一束百合擱在胸前,看淡綠的蚜蟲躊躇著爬過花朵。我的下巴熏染上了百合的香氣,就像在深夜,當太陽不再俯瞰大地,所有的面孔只剩下發(fā)光的眼睛,只有那些眼睛知道,這濃郁的香氣會透進棺材進入死者的身軀!本鸵驗樯氖桥,無論外婆還是那女孩便都逃脫不了悲慘、孤獨的命運:“我凝視著那孩子,在她臉上枝枝杈杈寫著所有那些依存于矮小屋檐下的生命的孤獨,從孩子藍藍的血管一直流到臉上,她頭頂跳動著一個女傭自殺時的孤獨,太陽穴兩邊抽搐著我那半癱的嬸嬸烤面包時的孤獨,兩頰掠過我耳聾的祖母縫綴紐扣時的孤獨,唇邊則閃爍著我怯弱的母親不停地削土豆的孤獨!惫陋,是所有女人的命運。《地下的夢》以兩條線索交叉,層次豐富,夢幻的氣氛、詩意的語言,讓全篇文字讀起來更像一篇散文詩,讓人無限感動。我從這篇小說判斷,赫塔·穆勒肯定有詩歌寫作經(jīng)歷。果然,她既是小說家,也是詩人。

  像《地下的夢》這樣的作品,很對我的胃口。1990年代,我曾主持過《外國文學(xué)動態(tài)》封三上的“WW星座”欄目,每期推薦一位外國作家,配上作家照片,并用簡練的語言勾勒作家剪影。昆德拉、尤內(nèi)斯庫、馬爾克斯、松本清張,都曾進入我的視野。出于喜愛,我也選中了赫塔·穆勒。當時,我曾為她寫下這樣的文字:

  盡管生長于“低洼之地”,卻始終渴望如燕一般“飛向更遙遠的天空,飛進不屬于村莊的那些看不到的云層里”。于是,你拿起筆,以淡淡的惆悵,以淡淡的孤寂,以淡淡的詩意編織著一副屬于自己的翅膀。

  你飛起來了,在“光腳的二月”,從鄉(xiāng)野的小徑,一會兒飛進天的蔚藍中,一會兒飛入地的碧綠里。那翱翔的翅在爛漫的光中折射出的農(nóng)家小院很美,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夢很美,故鄉(xiāng)草地上孤零零站著的樹很美……待到飛累時,就“臉朝下融進一個夏日,把自身的重量交給土地”。

  題材的策略

  時隔十余年,《世界文學(xué)》又在2003年第5期“德語當代短篇小說小輯”中發(fā)表了赫塔·穆勒(當時仍譯作赫爾塔·米勒)的另一個短篇《一只蒼蠅飛過半個森林》(賀驥譯)。這個標題讓我過目不忘,這本身就是一句很棒的詩。寫作這一小說時,作者已在德國生活了十三年。這些年里,她曾獲得過眾多的獎項:德國阿斯貝克特文學(xué)獎,不來梅文學(xué)獎鼓勵獎,勞里塞爾文學(xué)獎,等等。從一開始,德國文學(xué)界就十分關(guān)注和認可赫塔·穆勒的寫作。移居德國沒有多久,她就躋身于“最優(yōu)秀的德語作家的行列”。

  盡管生活在德國,并享有不小的聲名,但赫塔·穆勒堅持書寫羅馬尼亞題材,更確切地說,是齊奧塞斯庫時期的羅馬尼亞生活。這是她的策略,也是她的聰明之處。如此寫作,她在西方文壇會更容易出人頭地,也更容易引人注目。實際上,米蘭·昆德拉、諾爾曼·馬尼亞、哈金等作家走的都是相同的路徑。

  《一只蒼蠅飛過半個森林》就描繪了專制下人們的生活,隱含的矛頭直指專制的殘暴,但這一主題卻是通過一個情感故事表現(xiàn)的。一切都是隱隱約約的,一切都是暗示性的,一切都在小說內(nèi)部進行、開展。沒有明確的反抗,也沒有公開的聲討,但作家想要表達的,讀者心知肚明。這是作家和小說的默契,也是作家和讀者的默契。與此同時,這也是文學(xué)和政治的微妙平衡。比起先前,女作家這時更注重語言的精練和細節(jié)的力度。句子簡短,冷峻,更富有強度和力度。而小說中那些精致的細節(jié)充滿了沖擊力、感染力和無限的意味。比如稻草人細節(jié)。比如女工和男勞改犯傳遞土豆的細節(jié)。“一塊熱土豆就是一張溫暖的床!边@樣的句子是會催人淚下的。

  誰忽視穆勒:出版界還是翻譯界?

  對赫塔·穆勒并沒有深入的研究,我只能談?wù)剬ξ宜x過的她的幾篇小說的感受。說實在的,讀這些小說時,我并沒有想到她會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如今,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光環(huán)中,攙雜著越來越多的其他色彩和成分,有些極為微妙,甚至和文學(xué)無關(guān)。它可能是政治,可能是商業(yè),可能是運氣,也有可能是賭博。誰知道呢?喜歡一個作家,其實不必在乎他/她得不得什么獎。我心目中就有太多的作家應(yīng)該得,卻沒有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因此,當我聽說某些出版社只為諾貝爾文學(xué)獎下賭注時,當我聽說某些出版社甚至在抱怨翻譯界為何沒有早點介紹赫塔·穆勒的作品時,我只能感到可笑和悲哀。利益會讓人盲目,也會讓人瘋狂,即使在文學(xué)出版界。這已是文學(xué)的悲哀。(高 興)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