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上半葉有一個曾令人談虎色變、有著民國中央政府“鳳凰池”之稱的神秘組織——侍從室,因為它的特殊的服務對象、公文事務內容及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而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它何時組建?為何組建?組建后又承擔什么任務?這些問題,仍舊像謎一樣,讓人無法摸透。筆者在查閱相關史料后,試圖對侍從室的組建發(fā)展、設置緣由及承擔任務等問題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侍從室的形成,并非蔣介石突發(fā)奇想,實際上它經歷了一段近8年的萌芽醞釀期,之后才盛極而衰、蛻變消亡。
醞釀萌芽期(1924.5-1933.2)
1924年,蔣介石(以下簡稱蔣)在任黃埔軍校校長時,即在官邸內設有類似侍從室組織的辦公廳,掌管起草文件、翻譯電報、謄繕書信及處理機密文件,并負責官邸及蔣的人身安全,編制僅有隨從秘書、侍從副官、侍衛(wèi)官等寥寥數人。1926年,蔣任國民革命軍北伐軍總司令時,身邊又增設了侍從參謀一職,指揮北伐戰(zhàn)爭時常讓其隨侍左右。
然而,此時的侍從組織,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侍從室”:一、它并未納入其時的黨政軍正規(guī)編制,只是蔣介石個人的服務機構,充當蔣個人的幕僚及侍衛(wèi);二、此組織其時的機構設置還相當不完善,辦公人員較少。
蔣之所以會設置此機構:一是因為他深受封建思想影響,崇尚皇權,從小就夢想當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所以蔣當權后,便仿古代帝王在身邊設置隨侍(“侍從”一詞,古已有之,舊指隨侍那些皇親國戚或達官貴族的人)服務;二是因為他深知歷史上謀士、幕僚在決策方面所起的作用,其時蔣本人也正愁于如何“得天下”,所以千方百計網羅這方面的人才,如1928年蔣介石重新上臺后,當他得知楊永泰可輔佐君王成就王業(yè)時,即以“三顧茅廬”之禮收攬楊,楊感激涕零終為所用,后獻“削藩”、“剿共”、“收川”等等謀劃以報蔣的知遇之恩。
組建發(fā)展期(1933.2-1936.1)
侍從室的正式組建,不僅與蔣軍中“臥龍”楊永泰有關,更與它組建后所承擔的任務(積極策劃剿共)密不可分。
1931年,“一·二八”戰(zhàn)爭結束后,蔣在“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指導下,繼續(xù)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zhàn)。1932年3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為軍委會)恢復設置,蔣出任軍委會委員長,4月,蔣到漢口主持鄂豫皖三省“剿共”軍事,并破格提升楊永泰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書長,令其隨行前往武漢,這樣,楊永泰就正式成為蔣介石的帳前軍師。因為戰(zhàn)事需要,蔣時常到湖北、江西等地指揮部隊,當時,除了他的幾個親信侍從人員如秘書、副官外,還需要臨時抽調一兩個參謀人員,不斷隨他到各地指揮。1933年2月,蔣介石成立南昌行營,統(tǒng)一指揮軍事,為了更好地做到“剿共”,蔣接受了謀士楊永泰的建議,把經常跟隨他的參謀人員和侍從秘書、副官以及侍衛(wèi)等組成侍從室,列入南昌行營的編制之內,而楊則升為軍委會委員長屬下的南昌行營秘書長。
其時侍從室機構僅為一個室四個組,林蔚任侍從室主任,所轄四組(第一組警衛(wèi),由軍委會特務團團長王世和兼任組長,樓景樾任侍衛(wèi)長,下設侍衛(wèi)官與特務員;第二組秘書,毛慶祥為組長;第三組調查記錄,由鄧文儀出掌;第四組總務,陳希曾任組長)。此外,附設侍從參謀三人,為蔣獻策。1935年1月,軍委會委員長武昌行營成立,侍從室組織改設兩處五個組。蔣介石以賀國光為侍從室主任,第一、二處主任則由晏道剛、陳布雷擔任。
侍從室的鼎盛期(1936.1-1945.11)
1936年1月,侍從室在南京進行改組,改組后的編制和工作內容更加豐富和周密了,它由第一、二處和侍衛(wèi)長三個子系統(tǒng)組成,下轄六個組,職掌內容包括黨務、政務、軍務、外交和保衛(wèi)等方面。侍衛(wèi)長所掌管的警衛(wèi)部門是一個獨立的子系統(tǒng),其地位與第一、二處主任并列,直接負責對蔣氏夫婦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侍一處主任共經歷了7任5位,即錢大鈞、林蔚、張治中、賀耀組、林蔚、錢大鈞、商震,侍一處轄三個組,第一、第二、第三組,第一組組長先后為莫我若與陳希曾兩人,第二組先后由劉祖舜、錢大鈞、邵存誠、酆悌、劉進、李亮崗、鄒競、于達、聶松溪、趙桂森接任組長,它和侍二處的第四組承蔣旨意,綜合軍政機要,同屬侍從室組織的核心,第三組主管警衛(wèi),主要任務是保衛(wèi)蔣的安全,包括計劃、指揮和具體行動布置等業(yè)務,它在編制上雖屬侍一處的建制,但是由侍衛(wèi)長直接領導和指揮。侍二處主任一直由陳布雷擔任,開始時侍二處轄兩個組,第四組組長陳方,第五組組長李惟果。
1938年,蔣介石決定將侍一處和侍二處中搞情報的業(yè)務合并起來,單獨成立一個第六組,亦即情報組,掌握國民黨政府和軍事人員的人事情況。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官員的任免,必須經過這個部門事先考察研究,并提出人事資料,交由蔣介石親自過目再作定奪。侍六組在建制上雖屬侍二處,但同時也受侍一處主任的雙重領導,在內部也是一個保密單位,除了侍一、侍二兩個主任可能知道有關的一部分情況外,其業(yè)務對侍從室內部也是嚴密封鎖的,該組組長由唐縱擔任。
抗日戰(zhàn)爭后期,侍從室還成立了一個機要組,由蔣介石直接掌握、侍二處主任陳布雷指導,專門處理蔣介石的來往電報。組內配備秘書和譯電人員。蔣介石出發(fā)到各地去,都由機要組輪流派譯電人員隨同行動。
1940年春,陳果夫向蔣介石建議再設立一專門機構,即侍從室第三處,在陳起初擬定的組織規(guī)程里,侍三處設為四個組,依序編為第七、八、九、十組。這四組之外,另設一個聯(lián)絡組,此組在1941年3月正式擴編成為第十組,原第十組則改為第十一組。侍三處自成立至撤銷,主任皆由陳果夫兼任。侍三處內排序第一的侍七組是侍三處最核心的部門,主管人事調查工作,首任組長淮孟九,副組長侯鼎釗及左曙萍。至此,蔣介石的侍從室無論是人員還是權力都達到了鼎盛時期。
蛻變消亡期(1945年11月后)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軍委會在美國軍事顧問團指導下撤銷,成立了國防部,侍從室也于1945年11月正式結束(它實為1949年8月1日成立之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之前身)。侍從室撤銷以后,以原侍一處第二組和侍二處第四組為基礎,改組為軍務局和政務局,軍務局和政務局的業(yè)務代替了原侍從室的全部工作。
軍務局設辦公室和第一至第六科,在國民政府(后改稱總統(tǒng)府)西花園辦公。政務局設三個科,辦公地址位于蔣介石辦公室附近,他們分別隸屬于國民政府參軍、文官兩處之內。雖然在形式上,參軍、文官兩部門長官接替了過去侍一、侍二兩處主任的職位,但在實際上,蔣介石卻直接抓住了軍務和政務兩局,允許他們直接向蔣請示匯報,賦予兩個局長實質性的權力,參軍、文官兩長官卻只不過是一副招牌而已。侍從室中的侍衛(wèi)力量則改編為國民政府警衛(wèi)總隊,統(tǒng)歸軍務局長俞濟時指揮節(jié)制,繼續(xù)執(zhí)行侍衛(wèi)及警衛(wèi)任務。
綜上可見,自1924年5月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時設立的侍從組織到1945年11月這個組織的正式撤銷,侍從室在經歷了21年半之后終于走到了盡頭。顯赫一時的侍從室,在其鼎盛時總共設有三個處九個組,機構人數雖不算多,論其地位卻屬于最高權力機關,在8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侍從室更是凌駕于國民政府各院之上,執(zhí)行著蔣介石的指令,唯蔣是從,是它唯一的任務。有人曾對侍從室的作用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侍從室好比蔣介石的眼睛,替他眼觀六路;侍從室好比蔣的耳朵,替他耳聽八方;侍從室好比蔣的鼻子,替他察覺氣息;侍從室好比蔣的手,替他撰寫文電;侍從室好比蔣的腿,替他東奔西走;而最重要的是,侍從室好比蔣的頭腦,替他運籌帷幄。因位居高處、權傾一時、行動詭秘,侍從室總是帶著濃郁的神秘色彩,然而,無論多么神秘的面紗,終究會有被揭開的那一刻。
王信霞 王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