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底該怎樣塑造英雄
導演寧浩的新作《無人區(qū)》沒通過審查,暫時不能上映,這原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通不過審查的原因,著實令人吃驚——據(jù)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趙葆華在博客里透露,該片“不惜違背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最主要的失誤是丟失了藝術家的一份社會責任”,“因娛樂而損公”。
支撐這些“罪名”的,不外乎“活動在《無人區(qū)》里的人物,絕大多數(shù)是負面人物。徐崢飾演的律師黃海,被當作英雄來塑造,其實也根本不是英雄。作為國家公民安全的維護者——警察,在《無人區(qū)》里愚蠢而又無能”。
在審查委員看來,這種藝術塑造手法顯然違背了生活真實。至于生活真實又是何種情形,估計委員們也很難說清。但以趙委員的話語邏輯推斷之,應該包含著兩層意思:首先生活中肯定有英雄,其次是英雄有英雄特定的樣子。
所以,即便是在虛構的影片里,也不能沒有英雄,而且英雄應該被塑造得有英雄的模樣。這是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否則,就是基于生活不真實的藝術不真實,往嚴肅了說,就是“因娛樂而損公”。
生活中是否肯定有英雄,我也說不清。而這種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英雄”的如饑似渴,我謹抱以理解,但并不贊同。畢竟,這些年來,我們和趙委員一樣,一直被前仆后繼的英雄所包圍和感化,那些或生或死并以影像或文字的方式活躍著的英雄,在我們心中留下了一道道或深或淺的烙印。
如今面對這些烙印,公眾正常和真實的感受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英雄其實不多,也并非隨時隨地都能與之相遇。在非虛構的報道和虛構的創(chuàng)作中,那些被濃墨重彩塑造起來的英雄形象,雖然偶爾也會喚起我們的記憶或期待,但在觀看影片時,我們不會去追問,英雄為何缺席——我們身邊真實的常態(tài)不就是這樣的嗎?
但趙委員和他的同事們,或許已把那些經年累月留下的烙印,內化為自己的觀影趣味和審美標準,在進入虛構的藝術世界時,依舊保持著仰望的姿態(tài),懷抱著英雄主義情結,到處尋覓“英雄”的影蹤。哪怕影片因此變得沉悶,觀眾看了不開心。畢竟,“娛樂”事小,“損公”事大。
于是,英雄,就這樣在現(xiàn)實和藝術中被雙重需要,也就這樣因為需要,而被天經地義地塑造。
于是,在某些手握影片生殺大權的委員心目中,無時無刻無休無止地塑造英雄便成為影片創(chuàng)作者們的社會責任。所以,據(jù)說某些涉及“負面”題材的影片為了能夠上映,不得不尊重藝術真實的原則,加大英雄的戲份,哪怕只是鳴幾下警笛或閃幾下警燈,或是出現(xiàn)一下象征英雄角色的身影,以免令委員們覺得“不真實”。
奈何這些不聽話的年輕導演,也太過“自戀”,活生生整出個“警力延伸不到”的“無人區(qū)”出來,硬生生讓“英雄”缺席,讓“瘋狂犯罪有了藝術合理性”。委員們擔心這樣的創(chuàng)作者會誤盡蒼生,所以只能讓《無人區(qū)》處于再次修改中。
雖然趙委員已經刪除了自己的博客文章,但我還是想為這些“自戀”的導演鳴不平。不可否認,英雄能夠給人以力量,包括前進的信心與激情。但如果一廂情愿地以對英雄的想象和渴望,作為評價藝術的標準,似乎沒了英雄,這生活便不真實,藝術則更不真實,這實際上是對生活真實本身的不自信。如果轉身再到藝術里為這種不自信找平衡,則是對藝術和生活的雙重不尊重。
當然,我們還得對趙委員表達必要的感謝,如果沒有他的坦率直言,我們永遠也不會明白一部電影為何會一再無法上映。當然,我們至今也不曾知曉,有多少影片被定性為“因娛樂而損公”,在審片室里就草草了結了其短暫的命途。
這個不明不白的過程中,掌握著評判標準的委員們,可以蠻橫地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但被侮辱和扼殺的是導演的個性,被損害和忽略的則是觀眾的自主選擇權利和能力。歸根結蒂說吧,自信的委員們不相信群眾雪亮的眼睛。
不管一部影片是死是生,有句話總得喊出來:我們需要英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時時刻刻必須塑造英雄。
王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