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滿懷希望校長“不拘一格降人才”,推薦偏才、怪才上北大,而事實上,推薦儼然變成一場考試分數的大比拼。11月21日,重慶南開中學和巴蜀中學先后公布了校長實名推薦學生參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試的名單,入選的學生毫無意外都是最近幾次考試中的前一兩名。(11月22日《重慶晚報》)
究竟是校長不愿意推薦偏才、怪才,還是偏愛于高分成績的學生?細究之下,其實這也怪不得校長這么做,深受“以考試分數論英雄”傳統(tǒng)高考模式的影響,校長們將“校長推薦制”打回“以考試分數定名單”的原形,與其說是一種明哲保身,毋寧說是一種基于民意的抉擇。放眼當下,社會和家長的目光里,“拼分游戲”實際上是最不受人為因素影響的規(guī)則,在偏才、怪才尚未建立健全社會的認知度和共識化的前提下,“拼分游戲”是當下高考擇才的權威通道,“校長推薦制”被束之高閣也就不難被理解。
“校長推薦制”之所以成了“拼分游戲”,不是校長不愿意踐行“校長推薦制”的宗旨,而是社會上的諸多猜忌和限制,使得校長不得不防止民意的反彈。表面上看,“校長推薦制”給了校長高度的自由裁量權,事實上,校長并沒有如此輕松。在偏才、怪才沒有一套標準定義的窘境下,校長能隨便去界定誰是偏才、怪才么?在校長推薦制上,校長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如履薄冰,彰顯出中規(guī)中矩的做派,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形容再也恰當不過。
不得不承認,“校長推薦制”為偏才、怪才打開綠色通道,實乃教育界的喜事。但是,“校長推薦制”淪落為“拼分游戲”,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誠信制度尚有漏洞、招生錄取不夠透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對偏才、怪才的選拔標準是否科學合理,對偏才、怪才的選拔和錄取能否做到公平公正,這不僅考驗著中學校長,更是決定了“校長推薦制”能否順利推行的關鍵所在。(黃云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