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是山東省茌平縣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當?shù)厝耸来赞r(nóng)業(yè)為生,誰會料到今日一舉成名竟源自當?shù)匾凰袑W許多“出格”的表現(xiàn):講臺、黑板被學生“占領”,課堂上難尋老師的蹤跡;上課學生相對而坐處處是講臺,下課學生要排成直線行走;每天近千游客來參觀,游客隨便出入教室,學校收取每人60元門票……因為這所學校,每年涌入十多萬游客盤活了當?shù)亟?jīng)濟,甚至讓縣城的賓館起死回生。(見6月2日《廣州日報》)
到過杜郎口的人都知道,1997年時這所鄉(xiāng)村中學在當?shù)乜诒,校風不好,教師水平不高,學生不愛學,也學不懂,當?shù)亟逃块T對新任校長也沒過多要求,叮囑只要不打?qū)W生就行。恰恰是這種寬松的特殊政策,成就了這所學校的銳意改革。為了擺脫困境,他們創(chuàng)立了與眾不同的“杜郎口模式”,其課堂教學關鍵有三點,一是分組學習的組織形式;二是“10+35”,即每節(jié)課老師講不超過10分鐘,學生講不少于30分鐘,保證了學生的活動時間;三是“預習———展示———反饋”的學習過程。2005年以后,杜郞口中學的考試成績一直在縣里名列三甲。杜郎口模式在教學上的成功,值得總結的當然有很多,但至為關鍵的一點卻沒有被人們所認識,那就是這種模式善于將學生潛伏著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轉(zhuǎn)化成持久的“自覺學習欲望”,無論是分組學習,或是學生講課,“占領”講臺、黑板,或是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都為學生留足了自我表現(xiàn)的時間和空間,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獲得同伴的認可,使個體在競爭中得到滿足。這正如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所說,每一個人都有被他人、被社會認可的愿望,這就需要有表現(xiàn)的機會,表現(xiàn)才能產(chǎn)生興趣和自信。
大凡一種教學模式,其針對性和普遍性常常難以兩全其美。脫胎于一家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杜郎口模式,在迅速改變農(nóng)村中學落后面貌上有值得借鑒之處,但照搬卻未必都行得通。根據(jù)筆者所了解的情況,讓學生5∶40到校6∶00上課,中午有午自習,晚上要上三四節(jié)課,到9∶30才休息,這種通過加班加點,加重學生課業(yè)負擔來換取排名靠前的做法,在不少地方顯然寸步難行。另外,這種產(chǎn)生于特殊背景下的模式違背常理之處也不在少數(shù)。就說課堂教學吧,教師的作用被嚴重邊緣化,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被徹底顛覆,學習變成是學生自發(fā)的行為,這種缺乏專業(yè)引領和經(jīng)驗鋪墊的學習活動,其效率和效果確實不敢恭維。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一些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個個顯得雄才大略,用爸爸媽媽熬更抵夜替他們準備好的資料在演說,老師反倒成了看客和聽眾,這樣的課堂教學缺乏知識的積累,正如徐志摩所云: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到底有什么益處?
教學是一項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應該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從來就沒有一種可以包打天下的模式。杜郎口模式充其量僅是個案而已,而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更非無所不能的教育神話!
參與互動(0) | 【編輯:侯冬華】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