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選結果近日出爐!澳贻p化”,成為新科院士群體的一大特點。新當選的4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輕的41歲,50歲以下的占29.2%,平均年齡從2007年的60.6歲下降到56.2歲;新當選的35名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輕的42歲,平均年齡54.1歲。
院士年輕化,具有歷史合理性。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例,1994年開始評選,當時“積累”了一大批解放前后的工程技術領域專家,許多領軍人物都年逾七十,因此首次當選的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64歲。改革開放后,我國培養(yǎng)的科研人才經過重大科研項目和工程的錘煉后,如今開始顯山露水。他們中的杰出者近年進入工程院院士的候選人隊伍并當選,這使得院士隊伍開始趨于年輕化。院士年輕化,說明我們的中青年科學家正成長為科研領域的將帥,曾經的人才斷層正在得到彌補,這是可喜的。
國外有關機構做過調查和分析,發(fā)現科學家最具活力的年齡段是25歲到45歲。已故的王選院士曾說過這樣一段頗具深意的話:“我38歲的時候,在電腦照排領域的研究處于國內最前沿,在國際上也稱得上十分前沿,但是個無名小卒,說話沒有分量;1995年我58歲時,當選兩院院士,但那時我的巔峰已經過去,已經不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了!痹诿绹,院士的平均年齡低于中國,因為一些年輕的科學家很早顯示出他們的能力并獲得認可。如今,在中國院士評選中,40多歲年輕院士不斷涌現,表明國家越來越注重年輕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遴選。年輕院士代表了當前學術領域的權威,戴上“院士”桂冠,有助于激勵他們在更廣闊的舞臺上表現科研才能,站在更高的起點沖頂世界科研高峰。
喜中也有憂。憂慮之一,年輕院士是否會受聲名所累?院士是最高學術稱號,受到人們的普遍景仰。院士除了科研與學術工作外,還背負了太多的“額外任務”。如,各種各樣的剪彩、評審、會議需要院士捧場;一些單位為了撐門面,為了爭取到國家科研項目和經費,就拉院士來“兼職”。因此,院士會身不由己,陷入雜事,無暇科研。
憂慮之二,年輕院士是否會為聲名所惑?“院士”是終身榮譽,沒有退出機制。年輕科學家早早戴上了院士桂冠,在周遭環(huán)境的“烘托”之下,是否會以明星自居,是否會以權威自傲,是否會將“年富力強”用在追逐利益甚至金錢上,而不再專注于學術研究,攀登科研高峰缺乏動力。這對于處于科研巔峰的少壯派科學家而言,對于國家而言,都是莫大的浪費和損失。
憂慮之三,年輕院士會否紛紛“學而優(yōu)則仕”?不少單位喜歡把杰出的科研人才提拔到管理崗位上,但這樣的“成長路徑”并不一定適合他們。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通常讓年富力強的科研人才在科研一線“沖殺”,等到接近退休時,再把工作重心調整到行政管理。因此,建議有關單位不要過早給年輕院士壓行政職務。
承載著國家和民眾沉甸甸的期盼,年輕院士應多些自律,少些浮躁;應帶頭營造科學民主的學術環(huán)境和氛圍;唯真求實,做淡泊名利的科學道德模范;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繼續(xù)當好科研前線的領軍人。社會也需要為年輕院士營造良好環(huán)境,激勵他們創(chuàng)造科研新輝煌。(徐 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