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涵漠文并攝
她沒有上過大學,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學會寫5個字,卻被香港大學授予“榮譽院士”。她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只是44年如一日地為學生做飯、掃地。在頒獎臺上,這位82歲的普通老太太被稱作“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學之寶”——
袁蘇妹從沒想過,在自己漫長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臺中心。2009年9月22日,當香港大學向她頒發(fā)榮譽院士那一刻,這個82歲的老太太,“看起來神氣極了”。
她被安排壓軸出場。這一天與她同臺領獎的,有匯豐銀行曾經(jīng)的行政總裁柯清輝、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長子李家杰,以及曾獲銅紫荊星章的資深大律師郭慶偉。
與這些政商名流相比,這位老人的履歷顯得異常單薄:學歷,沒讀過小學,除了自己的姓名,她當時還不會寫其他字;工作經(jīng)歷,從29歲到73歲,在香港大學的大學堂宿舍先后擔任助理廚師和宿舍服務員等職。
這場歷年完全以英語進行的典禮,此刻因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周偉立先用英語宣讀了寫給這位老人的贊辭,接著又以廣東話再次致辭。直到此時,從未受過教育的袁蘇妹才聽懂,頒發(fā)院士的榮譽,是為了表彰她“對高等教育界作出獨特的貢獻,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絨紅邊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實在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老太太。她走路很慢,弓著背,一副典型的老態(tài)龍鐘的模樣。然而在港大人眼里,這個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個傳奇”。
有人開始稱她為“我們的院士”,但她顯然更喜歡另外一個稱呼——“三嫂”。因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這個稱謂被港大人稱呼了半個多世紀。
“三嫂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很多宿舍舊生都會滿懷深情地說出這句話。當然,就像描述自己母親時總會出現(xiàn)的那種情況,這些年過半百、兩鬢斑白的舊生,能回憶起的無非都是些瑣碎的小事。
今年70歲的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鵬還記得當年考試前“半夜刨書”,三嫂會給他煲一罐蓮子雞湯補腦。已經(jīng)畢業(yè)15年的律師陳向榮則想起,期末考試前夕高燒不退,三嫂用幾個小時煎了一碗涼茶給他,“茶到病除”。
時常有學生專門跑到飯?zhí)谜宜奶。男孩子總會向她傾訴自己的苦悶,諸如不知道如何討女友歡心之類。女孩子也會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顧讀書,對她不夠好”。多數(shù)時候,三嫂只是耐心地聽完故事,說一些再樸素不過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請他們喝瓶可樂,“將不開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畢業(yè)時分,都會有很多穿著學士袍的學生特意跑來與她合影留念。
就連大學堂球隊的比賽結果,三嫂也常常是第一個知道消息的人。“輸贏都好!彼龢泛呛堑卣f。迎接球隊的總是她最拿手的菜遠牛河或馬豆糕。
那些大學時獨特的味道,成為舊生每年聚會時永恒的話題。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人像個孩子一樣夸耀三嫂的手藝:“你知道嗎,大西米紅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徑足有1厘米,好大一顆!”
很少有人知道,為了將這些“大西米”煮軟,三嫂要在灶臺前站上兩個多小時。為了讓紅豆沙達到完美,她只在其中放新鮮的椰汁。而蒸馬豆糕時,為了讓它“有嚼勁”,她必須用慢火煲1小時,“不停地用湯勺攪拌”。
然而自從上世紀70年代安裝心臟起搏器以來,三嫂再也無法繼續(xù)在廚房工作了,這位已經(jīng)是5個孩子的母親從此轉做清潔工。男生們歷來喜歡在飯?zhí)瞄_派對,每每狂歡到凌晨兩三點,盡管這早就過了三嫂的下班時間,但她總是等到派對結束,再獨自進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漬。
那個在凌晨的飯?zhí)美铼氉酝系氐鸟劚忱先吮秤,讓許多學生總“不敢忘記”。
直到今天,小女兒衛(wèi)錦璧還記得媽媽“見學生比見家人的時間還多”。盡管竭盡全力工作,三嫂一家當時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據(jù)。她因不舍得花錢坐巴士,有時竟會提著40只雞從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學堂。
雖然父母都在食堂工作,但衛(wèi)錦璧兄妹自小很少沾光。有時,三嫂會帶回家一包切三明治剩下的面包皮,全家人的晚飯就是用熱糖水泡面包皮。偶爾,豬油拌白米飯也能當一頓晚餐。
不過,這些記憶卻在老人頭腦里慢慢開始模糊。經(jīng)常,她能記起自己29歲那年進入大學堂工作的情景,卻怎么也說不清自己哪一年退休。
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癡呆癥,擔心不能像現(xiàn)在一樣,“記得每一個宿舍舊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參加舊生聚會,就算有人已經(jīng)移民十幾年剛剛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