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av无码,久久精品水蜜桃2022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房產新聞
    樓市觀望氣氛漸濃厚 京七成購房者買房得奔六環(huán)
2010年03月11日 08:58 來源:北京商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今年3月,隨著北京樓市新盤開盤價格的不斷上漲,市場觀望情緒進一步深化,購房者期待房價與樓市銷售價格的差距進一步擴大。近日新浪樂居的一份市場調查報告顯示,近期有購房計劃的購房者只占受訪1902人中的24%,而七成多的購房者能承受的價格為總價100萬元以下,折合單價約在萬元左右,而目前只有六環(huán)附近的項目才符合這部分購房者的需求。

  房價堅挺 調控未果

  京城樓市觀望情緒漸濃

  進入3月,多家代理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北京計劃開盤的項目達到了50多個,整體報價較2月份上漲了13.3%,漲價幅度明顯。

  但是截至3月9日,僅有溪城家園、運河灣、雅士合金公寓3個項目取得預售證。業(yè)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北京市“國11條”的落地以及正在召開的兩會對于樓市問題的關注,無論是購房者還是開發(fā)商全處于觀望態(tài)勢,因此3月份的開盤數量將比之前代理機構預測的數量大打折扣。

  但一些開發(fā)商卻表示,政策的調整不會對自己的開盤計劃產生影響。一些項目規(guī)模大,房源較多的開發(fā)商,推盤意愿表現得很積極,例如已經取得預售的運河灣、雅士合金公寓推盤數量全在150套以上;而規(guī)模較小,房源少的開發(fā)商,則不太著急推盤。究其原因,經過2009年的資本積累,以及房價的慣性上漲,這些都加強開發(fā)商對于政策的心理承受能力!安恢,再看看形勢!边@成為了很多開發(fā)商心里的小算盤。

  相比之下,購房者對于房價快速上漲的抵制心理以及對政策預期的看好逐漸加強。

  新浪樂居的市場調查報告顯示,有50.8%的購房者認為今年北京房價會跌,看漲的只占30.2%。考慮今年置業(yè)的購房者僅占24.0%的份額,明確不買和選擇觀望的分別占41.9%和34.1%;在能承受的房屋總價調查中,支付能力在100萬元以下的占70.3%,100萬元以上的占29.7%。

  而目前就北京樓市的整體價格而言,符合多數購房者支付能力的項目,大多位于六環(huán)附近或是一些臨近北京的河北項目。經過去年的價格上漲后,即使在南五環(huán)附近的一些項目價格也出現了飛漲,例如目前銷售的鴻坤理想城的價格已經達到了1.9萬元/平方米,亦莊的金色漫香林的價格達到2萬元/平方米以上。

  滬深房價出現下跌

  北京樓市交易低迷

  購房者觀望情緒的漸濃,直接導致了京城樓市成交量的大幅下滑。多家代理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第一周北京商品房總成交量只有2099套,相比2月首周下跌65.2%,而商品房住宅成交量下跌71.8%。

  3月第一周,北京樓市開盤的項目只有3個,新增的房源是400套,開盤的均價是在20600元/平方米,成交均價仍達19820元/平方米,相比2月同期的18590元/平方米上漲了6.6%。盡管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一些項目面對低迷的樓市已經開始推出了一些促銷讓利活動,但是一般優(yōu)惠門檻較高,而且還是針對一些滯銷的大戶型。

  記者了解到,這樣的狀況不僅在北京樓市存在,全國其他市場也表現出了更加濃厚的觀望情緒。新浪樂居對全國1642個樓盤3939名有置業(yè)需求的購房者調查數據顯示,購房者置業(yè)意愿強烈的僅占16.9%,有77.6%的購房者態(tài)度冷淡選擇觀望。多數購房者認為,今年房價會出現下跌,而且對于政策的后期調整較為看好。

  在觀望陰云的籠罩下,滬深樓市出現10%的價格下滑。來自世聯地產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3月首周,深圳一手住宅成交均價為18266元/平方米,環(huán)比下降了14%。上海也出現類似狀況,上周商品住宅的成交面積11.3萬平方米,環(huán)比上漲33%;但成交均價為18549元/平方米,環(huán)比下跌了10%。

  業(yè)內人士認為,北京樓市的成交低迷,滬深樓市的價格下調,是市場對于去年近一年來房價高漲后的直接反映,也預示著樓市調整期的開始。(記者 賴大臣 王營)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