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0月18日電 據(jù)香港明報報道,在上海世博會備受矚目的電子版《清明上河圖》下月到香港展覽,其總設計師于正18日抵達香港,考察場地、籌備展覽。他表示,得知將有不少香港中小學生參觀展覽,自覺肩負使命,要向年輕一代介紹傳統(tǒng)文化。他建議觀眾們先做功課,對《清明上河圖》有一定了解后再去觀展,會更有收獲。
“在中國館里,我們光是調(diào)音效就調(diào)了4天4夜!庇谡f,這次在香港只有7日時間展覽,擔心不夠時間準備,他又稱,中國館的環(huán)境封閉,相對較易控制,但這次在亞洲展覽館,空間較大,用幕布圍起作為展覽區(qū),要考慮回聲和混音效果,“如果聲音太小了,容易被吵雜聲覆蓋,聲音太大了也不適合,所以要充分調(diào)試!俺吮尘耙魳吠猓會配上鳥叫等音效,需要觀眾用心感受!
投射波浪形幕墻更宜觀賞
在世博中國館內(nèi)的《清明上河圖》是投射在折線形的幕墻上,于正解釋,這是要配合中國館的硬朗、直線為主的造型,但在香港會改成波浪形,更加適宜觀賞。此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中國館內(nèi)的人流是單向流動,“人們可能想著還要去參觀下一個項目,后面的人又跟上來,人們就自發(fā)的往前走,”但在香港是以場次間隔人流,每小時1場,人們在此期間可以來回走動,“不過我認為還是應該遵循欣賞古畫長卷的習慣,從右到左看!
他建議,觀眾在參觀前應先做功課,了解《清明上河圖》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不同版本,圖上有哪些精彩之處,“帶著疑問來看,會更有收獲!
多學生參觀 更覺使命感
于正說,統(tǒng)籌展覽的香港科學館方面對他說,會有不少中小學生來參觀,令他頓時覺得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我讀書的時候,歷史、政治和文化知識基本上是沒有的,我總是說,我們是‘有知識沒文化’的一代人,這與我們的教育環(huán)境有關系!庇谡f,他制作《清明上河圖》的過程是既是一次學習,也是一次對傳統(tǒng)文化“翻譯”,“傳統(tǒng)文化必須要有與當下年輕人溝通的手段,讓他們愿意學習!
“西方人做出了《功夫熊貓》、《花木蘭》,重新演繹了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故事,這讓我感到壓力很大。”但于正認為,“自己人”翻譯傳統(tǒng)文化會做得更好,畢竟對相關的事物更了解,西方人有時只是刻意加入一些中國元素,而誤讀了中國文化。
“翻譯”《上河圖》 忠于原著
于正笑稱,“翻譯”《清明上河圖》風險相對較低,畢竟還是忠實于原著,未來可能會挑戰(zhàn)一些新意思,韓國等地也都曾做過經(jīng)典畫作的“創(chuàng)新”,例如修改《仕女圖》令仕女們用iphone、彈吉他、用計算機等,“我認為還是不要惡搞,要對原著有尊重的情懷,至少要讓人們認識它正確、美好的一面”。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婷婷】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