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韓國強奸犯趙斗淳對8歲女童實施殘忍性暴力,致使其終身殘疾。法院判處趙斗淳12年有期徒刑,輿論指責刑罰過于仁慈,不足以震懾犯罪分子。據(jù)韓國《中央日報》近日報道,今年6月7日,韓國發(fā)生“第二趙斗淳”事件,一名8歲女童在走廊被犯罪分子拖走后遭到性侵犯。過了近一個月,韓國再爆“第三趙斗淳”事件——一名7歲女童獨自在家玩耍,不法分子瞄準機會入室實施強奸。
僅去年一年,韓國遭到性暴力的12歲以下兒童就有1017名,13至15歲之間的則有1447名。韓國民眾認識到,傳統(tǒng)的刑罰無法讓犯罪分子住手,屬于治標不治本。“化學閹割法案”應運而生。
“化學閹割”用詞不當
一而再、再而三的“趙斗淳事件”,讓韓國成了亞洲第一個對性犯罪者實施“化學閹割”的國家!盎瘜W閹割”是各國應對不斷發(fā)生的針對性暴力犯罪而采取的新舉措。今年6月8日,波蘭對犯有強奸罪及猥褻兒童罪的男性強制施行“化學閹割”的法律正式生效。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等數(shù)個州已通過對性犯罪者強制實施“化學閹割”的法律。在歐洲,丹麥、德國、英國、瑞士、瑞典也都通過法律,允許在自愿原則的基礎上對性犯罪者進行“化學閹割”。
“化學閹割”是一種通過藥物治療降低性欲和性行為次數(shù),以達到預防強奸、戀童癖、性騷擾等犯罪的方法。通常的外科手術閹割,是在男性的陰囊上開個切口,將睪丸取出。而“化學閹割”既不切除人體任何器官組織,也不是一種避孕結扎手術,不“閹”也不“割”,因此“化學閹割”的說法用詞不當。韓國國會稱,由于“化學閹割”一詞有損男人尊嚴,所以將其改稱為“防止性沖動的藥物治療”。
“化學閹割”通常是將雌性激素、抗雄性激素或性腺刺激激素抑制劑注入罪犯體內(nèi),使其喪失性沖動,陰莖不再勃起。在實施過程中,通常將環(huán)丙孕酮、醋酸甲羥孕酮等藥物以3個月為周期,對犯人進行注射。
環(huán)丙孕酮是一種很強的抗雄性激素藥物,通過抑制腦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降低睪丸激素的水平。而醋酸甲羥孕酮是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的女性注射避孕藥物,注射到男性體內(nèi)后能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釋放,睪丸激素的分泌量也會減少。兩種藥物均能有效降低男性性欲。
“閹割”也有副作用
20世紀初,人們發(fā)現(xiàn)以激素療法降低男性睪丸素水平存在諸多副作用,于是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替代激素的藥品。1944年,研究人員第一次將類雌激素藥物己烯雌酚用于治療男性病態(tài)的性行為,不過后繼研究證實,己烯雌酚致癌作用明顯,遂被禁用。
20世紀60年代,德國內(nèi)科醫(yī)師利用抗雄激素藥物治療男性性欲倒錯癥(又稱性心理障礙,是以異常行為作為滿足個人性沖動的主要方式的一種心理障礙,如偏好窒息式性行為等)?剐奂に仡愃幬锞赏ㄟ^抑制垂體,減少性腺激素的產(chǎn)生,上述環(huán)丙孕酮即是其中一種。1966年,約翰·莫尼成為首個使用醋酸甲羥孕酮治療性侵犯者的美國研究者。他將藥物注射到一個和自己6歲兒子發(fā)生性關系的雙性戀父親身上,治療效果頗佳。與醋酸甲羥孕酮作用原理類似的另一種藥物——醋酸環(huán)丙孕酮,在歐洲和加拿大大受追捧。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進步,其他用于“化學閹割”的藥物嶄露頭角,比如抗雄激素藥物氟他米特、尼魯米特;促性腺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曲普瑞林和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醋酸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不同的是,曲普瑞林會直接影響性激素的分泌,使男性性欲下降,而服用戈舍瑞林等促性腺激素釋放素類藥物,性激素會迅速升高,然后慢慢下降,3周后降至最低,最終讓男人暫時喪失“性致”。
1981年,《美國精神病學雜志》刊載了一項有關醋酸甲羥孕酮治療48名性侵犯者的研究。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治療期間,他們對怪異性行為的欲望和性幻想次數(shù)大大減少,即便治療停止,這些人的行為也得到了極大改善。研究人員據(jù)此建議,結合醋酸甲羥孕酮注射與心理咨詢的辦法治療性侵者。目前,醋酸甲羥孕酮已成為美國最常用的“化學閹割”藥物。
當然,“化學閹割”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它會使男人變胖,骨密度流失。長期接受這一療法的人容易患心臟病和骨質(zhì)疏松。另外,男人可能因此在外形上“女性化”,體毛逐漸褪去,乳房逐漸脹大。不過一旦停止藥物注射,男性的性功能會恢復正常。
蘋果公司“不得不說的故事”
2009年9月,英國時任首相戈登·布朗發(fā)表了一份公開的道歉聲明。在聲明中,布朗說:“我代表英國政府和當今所有自由生活的人,感謝艾倫的工作。我們很抱歉,你應該受到很好的待遇。”原來遭遇不公的就是20世紀英國著名數(shù)學家、計算機科學先驅(qū)艾倫·圖靈。
被稱作“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圖靈在二戰(zhàn)爆發(fā)后加入英軍,主要工作是利用數(shù)學知識破解德軍密碼。他破譯的情報在諾曼底登陸等軍事行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戰(zhàn)后獲得了英國帝國勛章。
圖靈是一名同性戀者。1952年,圖靈和一位19歲青年在家中過夜,沒想到對方是個心術不正的家伙,惦記著敲詐他一筆。圖靈不肯買賬,并向警察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性取向。根據(jù)英國當時的刑法,同性性行為屬于犯罪,圖靈因此被判嚴重猥褻罪。不愿入獄的圖靈選擇接受“化學閹割”,卻為此變得抑郁不堪,在兩年后以毒蘋果自殺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據(jù)此認為蘋果公司的商標“缺了一口的蘋果”,就是為了紀念圖靈而設。據(jù)英國《獨立報》報道,蘋果公司的商標最初是由該公司的CEO史蒂芬·喬布斯設計,商標圖案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模樣——它描繪的是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只蘋果下落,預示著萬有引力定律即將被發(fā)現(xiàn)。
1976年,該商標被一只由彩虹環(huán)繞的蘋果圖案代替,而且蘋果被“咬”掉了一口,這一創(chuàng)意來源于圖形設計師羅勃·簡諾夫。直到1999年,蘋果商標才變?yōu)閱紊珗D案。簡諾夫一再澄清,蘋果商標只代表知識,無其他象征意義,“咬掉一口”是為了不讓人誤看作櫻桃。
“化學閹割”是否違背醫(yī)德
近年來,英國、法國、瑞典、德國等國家一直在推行“化學閹割”降低性犯罪率的方法,均取得一定的成效。當然,“化學閹割”在以上國家屬于“自選”項目,犯罪分子可以選擇坐牢,也可以選擇接受“化學閹割”。
盡管“化學閹割”有一定效果,但人們一直在爭論其是否違背醫(yī)療道德以及侵犯人權。反對者認為,無論性侵犯者怎么罪大惡極,這樣做都難免嚴重侵犯其人權。美國公民自由聯(lián)盟(ACLU)曾強烈反對對性侵犯者實施任何藥物注射,他們認為“化學閹割”不僅是“殘酷、非同尋常”的懲罰,而且在本質(zhì)上與美國憲法相違背。
支持者則認為,被犯罪分子侵犯后,帶著身心創(chuàng)傷生活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化學閹割”勢在必行。(馮國川)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忠會】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