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軍工產品的知識產權,對于中國和俄羅斯來說,都是一個新概念
2月13日,俄羅斯霍伊公司負責人在印度班加羅爾航展上的一番話,引發(fā)各方關注。這家武器制造公司的負責人稱,“中國仿制俄制戰(zhàn)機并不非常成功,蘇系列戰(zhàn)機中最好的產品只能是蘇-35!
外界盛傳的中國國產戰(zhàn)機殲-11B與蘇-27的“血緣公案”波瀾再起。
殲-11B并非仿制
1995年中俄簽署協議,授權中國組裝200架蘇-27戰(zhàn)機,中方代號為殲-11。據外電報道,中國很快發(fā)現早期蘇-27性能不理想,于是在組裝半數殲-11后開始國產化創(chuàng)新改進,之后便成了殲-11B。
自主創(chuàng)新有三種形式:原始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引進消化吸收創(chuàng)新。中國生產的殲-11B在引進消化吸收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融合自己的原始創(chuàng)新成果,整個過程不是低技術含量的仿制,從戰(zhàn)機性能即可看出。
《簡氏防務周刊》分析,殲-11B比蘇-27提高了隱身性能,雷達反射面積由15平方米減少到4平方米;采用新型復合材料,機體壽命比原來增加1萬小時,重量減少700公斤;殲-11B能同時探測20個目標并攻擊其中的6個,而早期蘇-27只能對付2個;殲-11B比那些進口的蘇-27增強了對地攻擊能力,從而成為真正的多功能戰(zhàn)機。在火控、電傳、玻璃化座艙等方面,兩者也有本質不同。
中國做法合情合理
軍工產品的知識產權,對于中國和俄羅斯來說,都是一個新概念。冷戰(zhàn)結束前,大多數國家不是通過戰(zhàn)場就是通過盟友援助獲得武器,不存在知識產權問題。前蘇聯國營體制下軍品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沒有西方集團那樣強。
回看蘇-27對華授權生產問題:直到中俄簽署授權生產文件三年后,俄聯邦才出臺有關軍品知識產權的明確法令。而兩國第一份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協議遲至去年12月才簽署。既然俄方本來缺少法令,且雙方協議中未規(guī)定,中方又是在按協議付費生產,發(fā)現性能不理想時自己改進更新,于情于理都很正當。這也是俄官方始終沒有說中方侵權仿制的一個原因。
中俄軍工合作需要新模式
如今,俄羅斯已經開始在軍品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采取措施,這對中國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過去年代那種為意識形態(tài)或戰(zhàn)略利益而進行的粗放型軍工合作,經常伴隨后遺癥,還是“親兄弟明算賬”式的明晰合同更務實,更踏實。
中俄都是學習市場經濟與適應全球化的后來者,在軍品領域亦如此。事實證明,中俄雙方在軍品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上都需要摸索和提高,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磨合與合作。有了這個理性和務實的基礎,未來中俄軍工合作才能更加健康和穩(wěn)定地發(fā)展。 (寇立研)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