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23日電 星島環(huán)球網(wǎng)報道,韓國9月將發(fā)行收錄漢字的詞條和詞匯量最多的詞典,收錄的漢字詞條和詞匯量超過了中國大陸的《漢語大詞典》。韓國對漢字教育的爭論十分激烈,很多韓國人認為應該多愛護自己國家語言。分析認為,韓國國內(nèi)圍繞漢字的爭議背后,始終是民族主義情緒的躁動。
檀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22日表示,1978年8月創(chuàng)刊的《韓漢大辭典》編纂工作將在本月內(nèi)完刊,共16冊,其中包括1冊索引。
研究所方面表示,截至去年,《韓漢大辭典》共出版12冊,為在下月28日檀國大學校慶紀念日前完刊,加快速度進行了收尾工作,最終結(jié)束了第13冊至第15冊和索引集的校對工作。
研究所還介紹說,目前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日本諸橋轍次(1883-1982年)的《大漢和辭典》(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臺灣《中文大辭典》(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和中國大陸的《漢語大詞典》(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而《韓漢大辭典》收錄了6萬個詞條,詞匯量達到50萬,在詞條和詞匯量方面都超過了上述三大漢字相關(guān)詞典。
學校為詞典編纂投入的預算超過25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其中包括國庫支援的20億韓元。
漢字在韓國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數(shù)度浮沉。在古代韓國,漢字是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分界線。能寫一筆好的漢字書法,能用漢字寫詩作賦,是上層社會的身份標識。而下層社會的庶民則與漢字無緣,其所使用的語言也沒有相對應的文字。
公元1443年,朝鮮世宗大王下令創(chuàng)造專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現(xiàn)在的韓文),此稱為“訓民正音”。但是,在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上層統(tǒng)治階層還是使用漢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寫的文章被稱為“諺文”。
清朝末年,韓國人開始摒棄漢字,從前的“諺文”開始占居主導地位。之后,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當局確定了“日漢文字并用”的政策,并把表音文字學者視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就此,表音文字打上了反日、愛國的民族主義標識。
擺脫殖民地地位的韓國頒布1948年了《表音文字專用法》,規(guī)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出于歷史的緣故,暫且允許兼用漢字。到了1970年,事情發(fā)展到了極端,當時的樸正熙政府一度下令廢除漢字,學校教育中只教授韓語。這直接導致了韓國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漢字。
韓國淑明女子大學中文系教授咸恩仙說,上世紀60至70年代,韓國對漢字教育的爭論十分激烈。認為應該多愛護自己國家語言的韓國人很多,且態(tài)度強烈。而支持漢字教育的人認為,漢字已經(jīng)成為了韓語中的一部分,應該尊重。到了80年代以后,漢字教育才開始逐漸恢復。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