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物
吳之明,清華大學21世紀發(fā)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國家項目管理專家委員會資深專家。1996年初,吳之明對剛剛開通的“英吉利海峽隧道”進行了考察,隨后在《科技導報》發(fā)表了《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的經驗教訓和臺灣海峽隧道的構想》,首次提出開挖臺灣海峽隧道、聯(lián)通兩岸的構想。
對話動機
4月20日,第一屆海峽兩岸信道(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此次會上,兩岸學者提出兩岸間更加直接的交通方式:建設臺灣海峽海底隧道。
5天后的4月25日,國臺辦發(fā)言人楊毅表示,“對于建設跨越臺灣海峽的橋梁或隧道工程,在具備充分的可行性前提下,會考慮實施建設問題!睏钜惴Q,大陸交通部門在制訂國家高速公路網規(guī)劃時,已經提出北京至臺北的高速公路通道的規(guī)劃。全部實現(xiàn)整個規(guī)劃大約需要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建成大陸至臺灣高速公路直達的通道將是人類歷史性的工程突破,將方便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造福兩岸同胞。
建臺海隧道,已逐漸提上政府日程。而早在11年前,清華大學教授吳之明在考察英吉利海峽隧道后,大膽提出建設臺海隧道的構想。吳也因此被媒體稱為“臺海隧道構想第一人”。
建臺海隧道,有多大可能,需多長時間,有怎樣收益,又面臨如何困難?
近日,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與吳之明進行了對話。
構想 聯(lián)合統(tǒng)一的象征
歐洲作為不同的國家,都可以走向聯(lián)合,何況臺灣海峽兩岸都是屬于一個國家。
新京報:據(jù)媒體報道,你是第一個提出建臺灣海峽隧道的人。
吳之明:其實,提出建臺灣海峽隧道,我不能算是第一人。據(jù)臺灣專家介紹,早在1948年夏天,臺灣學生反專制游行的時候,就有學生提出要做臺灣海峽隧道、與大陸連接起來。我們大陸在上世紀60年代,也有人提出要修個隧道到臺灣。當然,作為專家,系統(tǒng)研究了這種大型隧道后再公開發(fā)表的報告,是第一個。
新京報:當時你是怎么提出臺灣海峽隧道構想的?
吳之明:我在清華是搞工程的,1996年得到資金支持到英國去作短期的交流。英吉利海峽隧道1995年夏天剛剛通車,于是我就報了這個題目,對它進行考察研究。
在考察之前,我已經收集了很多的研究資料。從工程技術上來說,這個工程很成功。
之后我寫了一個報告《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的經驗教訓和臺灣海峽隧道的構想》,在國內發(fā)表。有了一定的影響,在清華校內也得到了支持。
新京報:英吉利海峽隧道與臺灣海峽隧道具有可比性嗎?
吳之明:英吉利海峽隧道是整個歐洲經濟共同體發(fā)展進程的產物,歐洲作為不同的國家,都可以走向聯(lián)合,何況臺灣海峽兩岸都是屬于一個國家。海峽隧道是聯(lián)合統(tǒng)一的象征,具有標志性意義。當然,它還有實際的經濟利益。
在上世紀90年代,英國的對外貿易中,歐洲占了60%,打通英吉利海峽隧道、加強與歐洲大陸的交通聯(lián)系,肯定對經濟有很大的益處。臺灣兩岸經貿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從零發(fā)展,到1996年,臺灣對大陸的貿易的依存量已經發(fā)展到16%,而去年的數(shù)據(jù)已到了30%以上,而且兩岸的經濟合作交流也會繼續(xù)加強。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