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七月十七日電 題:“能人治村”,長沙縣探索中國新農村流金之路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三十九歲的湖南長沙縣金龍村女支書宋海宴在當地家喻戶曉。這個身材瘦小的弱女子在短短三年內就將一個欠債累累的偏遠山村變得處處流金淌銀,她因此受到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的嘉獎。
金龍村人口二千三百余,現有金鑄(造)、金茶、金革三大“金”字招牌,除二百多畝茶園外,千畝高標準的優(yōu)質稻示范區(qū)和高標準的蔬菜基地也是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五千五百元人民幣。
誰也不會想到,就在三年前,這個由兩村合并而成的金龍村還欠著八萬元貸款,村干部三年多沒發(fā)過工資,村民間更是糾紛不斷、矛盾重重,如今平整的水泥道在那時還是泥濘的坑洼山路。
宋海宴也沒有想到,三年前,自己在村委會改選中會以絕對高票當選為村主任和村支書。此前,她和丈夫用心經營著自己的飼料加工廠和百畝茶園,有著近二十萬元的年收入。治村,是她以前從沒想過的。
應著村民的信任,宋海宴決定放棄自己原有的事業(yè),帶領村民找尋致富之路。“村里矛盾多的癥結在哪,就從哪下手!边@個在商海磨礪過的女人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獨有的膽識申請到了國家近六百萬元的土地整理項目,并利用該項目為村里修建了平整的水泥路。路通了,村里封閉的大門便打開了,財富就進來了。
“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唯一希望與動力就是過上好日子!彼魏Q缰擂r民是最實際的。她利用村里自有資源,發(fā)展田里的稻、園里的菜、山里的茶,引進電爐廠、木工廠解決勞動力剩余問題;組織成立專業(yè)合作社、農業(yè)專業(yè)協會,走“企業(yè)+基地+農戶”的發(fā)展路子,很快就讓農民走上了致富大道。
金龍村的變化只是長沙縣實施“能人治村”工程的一個縮影。所謂“能人治村”就是改變過去老好人治村觀念,讓有技術、有本事的“能人”當家,鼓勵他們因地制宜地帶領村民發(fā)家致富。
長沙縣委書記楊光榮頗為自豪地說,“能人治村”以來,像金龍村這樣的村落在長沙縣已比比皆是。比如印山村年人均純收入就達到了二萬六千元,平均每三戶就有一臺小汽車,全村三百二十一戶人家共有貨車二百多臺;緊鄰縣城的黃龍新村僅有村民三千余人,有個體工商戶一百五十八家,運輸專業(yè)戶七十七家,私營企業(yè)十八家,種養(yǎng)業(yè)重點戶二十六家,農家樂等其他專業(yè)戶四十多家,年產值達到一點三億元。
在面積近二千平方公里的長沙縣,各村“能人”根據自己的特色,創(chuàng)造出了企業(yè)興村、黨建興村、產業(yè)興村、種養(yǎng)興村等村級經濟發(fā)展的模式,正為新農村建設摸索著一條適合自己的流金之路。專家指出,中國的希望在農村,農村的希望在人才。長沙縣的“能人治村”工程證明,培養(yǎng)和使用大量的農村適用人才是中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