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三十一日電 (記者 孫自法)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二○○七年度頒獎大會三十一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七十一歲的橋梁工程設計大師林元培院士、四十六歲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馬永生博士分獲何梁何利最高獎——“科學技術成就獎”,另有六十三位科學家分獲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
林元培院士四十多年來攻克科研和工程設計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擔任總設計師,帶領團隊完成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盧浦大橋和東海大橋等五十多項艱巨復雜的橋梁工程設計,改寫多項國際紀錄,為中國橋梁設計和建設進入世界前列做出重大貢獻;年輕的馬永生博士深入中國沙漠荒原十六年,艱苦探索,獲得中國南方海相地層資源分布規(guī)律,以理論創(chuàng)新指導勘探實踐,突破禁區(qū),一舉發(fā)現(xiàn)中國五十多年久攻不下的西部特大海相氣田——普光氣田,探明儲量三千五百六十一億方,總價值一千八百多億元人民幣,預計將形成超百億方的天然氣產能,為“川氣東送工程”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據(jù)介紹,本年度何梁何利獎具有多個特點:一是總體水平比往年又有提高!翱萍歼M步獎”獲獎人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超過百分之七十,百分之五十四點八居國際領先水平,三分之二以上科研成果進入世界前列;“科技創(chuàng)新獎”獲獎人的創(chuàng)新成果,百分之八十五點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百分之六十一點九居國際領先地位,逾五分之四創(chuàng)新成果居世界前列。二是自主知識產權比較突出。“科技進步獎”得主獲得專利二百九十七項,其中發(fā)明專利超過一半;“科技創(chuàng)新獎”得主獲得專利二百七十八項,六成以上為發(fā)明專利;三是獲獎科學家結構比例趨于合理,獲獎人平均年齡有較大幅度下降,獲獎人老齡化趨勢基本得到扭轉,非兩院院士獲獎人占總數(shù)百分之六十六點二;四是少數(shù)民族獲獎科學家人數(shù)增多,藏族、維吾爾族和土家族科學家首次獲獎。此外,何梁何利獎授予對象,今年起擴大到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的科技工作者,今年已有一位香港優(yōu)秀科學家獲“科技進步獎”。
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等出席頒獎大會并向獲獎者頒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