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薩二月二十三日電 題:西藏的餐桌變了顏色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廖攀
“除了紅燒魚可能是和你們一起坐飛機來的,包括飯后西瓜甜點,都是我們西藏自產(chǎn)的。”在西藏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干部吳英杰說起雪域高原自產(chǎn)蔬菜的事情,相當(dāng)自豪。
在西藏,很多年以來一直是“菜比肉貴”,尤其是冬季,餐桌上色彩單調(diào), “綠意”很少,更奢談吃到西瓜。
“那時候到內(nèi)地出差,坐飛機回來托運的行李里全是蔬菜。我們這些乘客因此常常超重,機場的工作人員看我們的眼神都帶著憐憫。”
據(jù)說,把蔬菜裹在衣服里上飛機是那時司空見慣的事情。為了能多帶一點新鮮蔬菜,人們常常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衣服口袋里則塞滿了在西藏買不到的豆角、蒜薹、油菜等蔬菜。
過去,統(tǒng)治藏人餐桌的是“老三樣”——土豆、蘿卜、大白菜。西藏和平解放前,蔬菜不僅品種奇少,而且栽培面積也十分有限,僅在拉薩、日喀則等城鎮(zhèn)附近有零星種植的蔬菜。這些以稀為貴的蔬菜為上層豪門等少數(shù)人享有,普通民眾冬季能吃到的菜色,不是土豆熬白菜,就是白菜燉土豆。
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在山東壽光大棚蔬菜種植成功后,西藏開始大面積引進推廣。自治區(qū)科技廳廳長馬勝杰說,從那時起,“吃菜在西藏經(jīng)歷了一場革命性的變化”。
“手中有菜,心中不慌。”藏族青年扎西是日喀則一家餐館的廚師,他現(xiàn)在越來越覺得廚師是一份很不錯的工作!耙驗榈乩項l件好,西藏自產(chǎn)的蔬菜農(nóng)藥殘留少,無公害,味道可能比內(nèi)地的還要棒。”
即使是冬季,扎西能烹飪的菜色也很多:清炒荷蘭豆、熗炒萵筍尖、肉片炒木耳、西芹炒百合、干煸豆角、虎皮豆腐、土雞燉蘑菇、清蒸鱖魚、干炸羊排、鹵豬手、醬鳳爪。十幾個菜擺上桌,五顏六色。
支撐扎西這一桌菜肴的,是遍布西藏的各種塑料大棚。農(nóng)牧部門的官員說,“由于有了蔬菜大棚,到二00八年,西藏年產(chǎn)蔬菜已經(jīng)達到五十五萬噸,品種有一百一十多個,在西藏能夠生產(chǎn)的細(xì)菜品種也有三十六七個了”。
西藏目前最大的蔬菜基地坐落于日喀則白朗縣。日喀則是山東省對口援藏地區(qū),山東的援藏干部和專家把蔬菜種植技術(shù)帶到這里,現(xiàn)在,白朗蔬菜遠(yuǎn)近聞名。
行走在白朗縣的公路上,沿途是連片起伏的塑料大棚,映著藍(lán)藍(lán)的天,成為點綴冬日雪域高原的特殊色彩。洛江鎮(zhèn)康薩村的菜農(nóng)普瓊正在菜園里摘西葫蘆。新鮮的西葫蘆還帶著毛刺和露水。
“種菜比種青稞好多了,收入增加了十倍!逼窄偧矣形鍌大棚,以前種青稞,一年收入三千元,現(xiàn)在種蔬菜,年均進賬三萬元。
蔬菜的多樣化帶來了農(nóng)牧民飲食結(jié)構(gòu)的多元化。白朗縣綠色蔬菜發(fā)展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洛杰說,“以前吃的是酥油、糌粑、牛羊肉,現(xiàn)在能吃到?jīng)霭椟S瓜、糖拌西紅柿,都是新鮮的”。洛杰說,有了豐富的原料支撐,西藏正在形成講究營養(yǎng)、口味、色澤和品味的綠色餐飲文化。
仰仗青藏高原日照充分、無公害的自然優(yōu)勢,西藏的蔬菜正打出品牌。拉薩市堆龍德慶縣高原無公害蔬菜生產(chǎn)基地的大白菜、豌豆尖,日喀則地區(qū)的江孜大蒜、艾瑪崗?fù)炼沟,已?jīng)成為蔬菜界的名牌產(chǎn)品,遠(yuǎn)銷北京、廣州,并出口尼泊爾。(完)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