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雪域風情——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展”在澳門綜藝館開幕之際,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fā)展協(xié)會名譽會長熱地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干事拉巴平措,接受了中央和港澳媒體的集體采訪。
3月28日“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即將到來,熱地深有感觸地說:“才旦卓瑪有一首歌唱道:喜馬拉雅山啊,再高也有頂;雅魯藏布江啊,再長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邊,共產黨來了苦變甜。我曾是一名農奴,那時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解放后農奴翻身做了主人。黨中央號召藏族人民學習,我報了名。到北京學習成為我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我學習了知識,更懂得了一個道理:農奴受苦是為什么?是因為受農奴主的壓迫、剝削,我們沒有人權,F(xiàn)在西藏的交通、通訊、教育等方方面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看到自行車都稀奇,現(xiàn)在轎車、卡車、摩托車等都進入了牧民的家。以前我從北京給西藏家鄉(xiāng)寄一封信要6個月,現(xiàn)在偏僻的牧區(qū)都通了電話,很多牧民放牧時帶著手機。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現(xiàn)代化的電器都進入了藏族農牧民家庭。教育是西藏發(fā)展的關鍵問題。舊西藏沒有一所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2%,文盲率高達95%。50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發(fā)展西藏教育事業(yè),使西藏在全國率先實現(xiàn)了城鄉(xiāng)免費義務教育。如今,西藏的文盲率已下降到2.4%,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5%。此外,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決定在內地開辦西藏班(校),全國有20多個省市先后開設了西藏班(校),為西藏的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在談到藏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時,熱地說,黨和政府對于藏族文化的保護始于上世紀5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更是作為重點項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和西藏地方財政先后安排7億多元,用于修復開放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各教派的重點寺廟。1989年到1994年,國家撥出5500萬元和大量黃金、白銀等珍貴物資對布達拉宮進行了一次大的維修。2001年起,又撥專款3.3億元,用于維修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文物古跡。2007年,中央政府再次撥出5.7億元,用于“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對西藏22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全面維修保護。這在中國文物保護史上是空前的。拉巴平措介紹說,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包括46項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藏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格薩爾》的保護為例,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對《格薩爾》說唱藝人、文物等方面進行普查,并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搶救性錄音整理出版,F(xiàn)已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漢譯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譯成英、日、法文出版。
作為黨中央決策成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熱地表示,成立藏研中心本身就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保護與發(fā)展藏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他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藏研中心,將全國各地藏族、漢族等多個民族的藏學專家集中起來,投入巨資用于組織開展藏學研究。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該中心已成為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藏學研究機構。拉巴平措介紹,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成立后承擔的第一個重大項目就是對各個時期各個版本的藏文版大藏經進行系統(tǒng)對勘研究,這是藏傳佛教保護與研究的一項重大工程。在國家重點資助下,這項龐大的文化保護工程,如今已經基本完成。事實證明,達賴集團所謂的“西藏文化滅絕”,完全是無中生有、無稽之談。(傅 旭 苗 春 徐紅梅)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