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4萬億經濟方案驚醒A股 滬指跳漲7.26% 中新社發(fā) 宋學海 攝
|
插圖:4萬億經濟方案驚醒A股 滬指跳漲7.26% 中新社發(fā) 宋學海 攝
|
中新網11月11日電 美國《僑報》11月11日發(fā)表中國時評《莫要低估四萬億》指出,此刻的中國,同樣將目光“從外轉向內”,提出以加強內需為目標的宏觀調控政策轉型,這同樣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龐大經濟社會的轉型不僅要求執(zhí)行到位的政策,還需要文化和心理的轉變——這樣,中國才可能真正成為希望之地。
時評原文摘錄如下:
在金融危機日趨嚴峻、實體經濟遭受沖擊的背景下,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做出重大調整: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在今后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wěn)定增長。
積極的財政政策曾是中國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及國內特大洪災沖擊的主要做法,在貨幣政策中使用“寬松”字眼也是10多年來第一次,而從撬動國內需求之中又可看到,中國經濟正努力從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轉向以消費和內需為主導。
既是應對金融危機之道,也是向過去經濟增長模式說再見,這應是此次宏觀調控政策轉變的雙重原因。當外部壓力和內部需求重合時,需要對兩者有足夠認知。
在這場金融危機前,中國的心情相對復雜:一方面,看著過去屢屢“刁難”中國的發(fā)達國家陷入困境,更堅定了“走自己道路”的信心;另一方面,別人的失敗并不能證明自己的成功——投資熱潮和廉價出口對中國經濟、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xiàn)。
金融危機成為全球輿論的焦點,的確可部分地轉移中國經濟社會關于自身發(fā)展的焦慮,但這不能成為回避自身困境的緣由。甚至可以說,正是中國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不合理性,給了中國藉助金融危機發(fā)動自身改革的“切入點”。
在“關起門來自己發(fā)展”被證明是一種錯誤后,中國開始加強學習外來文明,并締造了一個“中國速度”的經濟年代——高度的物質繁榮伴隨著對實用主義和經濟利益的崇拜。而當榜樣出現(xiàn)大麻煩時,反思也同步到來:過去的學習是不是過于突出工具主義?
在當前的迷惘中,“中國能給世界提供一種全新可能”的說法風行一時。而當陣痛過后,發(fā)達國家直面自身困境的勇氣和自我修復機制開始展現(xiàn):美國人用“奧巴馬的壓倒性勝利”選擇了變革之旅,歐盟也開始加強內部成員之間的合作……
此刻的中國,同樣將目光“從外轉向內”,提出以加強內需為目標的宏觀調控政策轉型,這同樣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龐大經濟社會的轉型不僅要求執(zhí)行到位的政策,還需要文化和心理的轉變——這樣,中國才可能真正成為希望之地。 (鐘海之)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