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個喜劇演員周立波,退出舞臺數(shù)年后,2006年底重返舞臺,創(chuàng)立“海派清口”火了上海灘。他演出的上海美琪劇院,售票380元,場場爆滿。
何謂“海派清口”,就是一個人,一張嘴撐起整個舞臺。周立波也甚了得,幾張紙的提示大綱,一支筆,一張嘴,可以說上兩個小時,語言風趣幽默,契合時事,觀眾整場笑聲不斷,不忍離去。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之衣食住行》我是晚上在網上看的,這兩個多小時照上海話來說是“佬好看個,覺都不想困了!
“海派清口”之所以好看,好聽,讓人大笑,不僅僅在于周立波的搞笑功夫,而是周立波所講的內容,是從生活中來的。三十年衣食住行的變化、比基尼、股市、薩科齊等等,無一不成了周立波的話題。周立波的觀眾在上海,他是上海人,對上海文化的理解,對上海人過去三十年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當他以一種喜劇形式表演出來時,馬上可以把人拉回到以前,讓人產生共鳴。
這就是周立波的成功之處。周立波自己說,他在兩年之前就知道自己會火,因為他懂上海,知道上海缺少這樣一個人。
周立波“海派清口”聽得下去,會讓人想起新版《四世同堂》的“看不下去”,這部重新拍攝的電視連續(xù)劇許多觀眾認為拍砸了。不少觀眾為什么“看不下去”?并不是這部電視連續(xù)劇拍得不好,而是這部電視連續(xù)劇偏離了原作的味道。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什么味道?就是兩個字:“京味”。但是,新版《四世同堂》中,這種“味道”沒有了。試想,一部作品喪失了它的“核心競爭力”,那將是怎樣的一個下場?
不少觀眾認為,新版《四世同堂》根本沒有吃透京派文化,電視劇中的場景,包括演員說的話,全部沒有“京味”。這樣一部“經典”重拍以主打“情節(jié)” 和“偶像”,這是舍本取末。導演為什么這樣做?問題就在于主創(chuàng)隊伍不是浸淫“京派文化”成長起來的,他們也知道自己的弱處,于是,既然做不到理解,索性轉向,想搞個“創(chuàng)新”和“突破”,但所有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都不能脫離原作和文化根底,這是一個常理。
從周立波的“聽得下去”到新版《四世同堂》的“看不下去”,再次詮釋了一個常理: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
(摘自香港《文匯報》 作者:陸勇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