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6日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6日刊文說,以自己的巨大成功和財力來回報社會,堪稱東方有李嘉誠,而西方有比爾•蓋茨。東西方兩位富豪的慈善義舉,也同時在幫助人們和社會回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有了錢該怎么辦?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偶爾讀到一則報道,講述了香港富豪李嘉誠先生當年在中國中央芭蕾舞團經濟和演出狀況最為困難窘迫的關頭,毅然出資支援,并隨后堅持經濟贊助該團達10年之久。
今天,中央芭蕾舞團已成功躋身于世界著名舞團的行列,劇目繁多,人才輩出,其內部機制也逐步向市場經營及競爭管理轉換靠攏。李嘉誠當年的善舉,既保住了中國高雅藝術的一束蓓蕾,也充分實現(xiàn)了其自身的抱負:“我相信幫助他人對社會有所貢獻,是每一個人必要的承擔。”
以自己的巨大成功和財力來回報社會,堪稱東方有李嘉誠,而西方有比爾•蓋茨。這位以微軟起家的億萬富翁,其基金會每年都要捐贈巨款給全球的扶貧,教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
東西方兩位富豪的慈善義舉,也同時在幫助人們和社會回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有了錢該怎么辦?
中國古代時講究把金銀財寶埋到地底下藏著;更有甚者如某些帝王將相,就是死了也要把錢財帶到墳墓中去陪葬,也不管那錢放在地下是否還有用。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人們認識到有了錢可以搞投資以擴大再生產,用錢生錢。當然也有少數(shù)用錢資助文化藝術教育的權貴富豪,卻經常被人諷以有攀附風雅之嫌。
在目前的后現(xiàn)代社會,擴大再生產的概念也隨之放大,不再局限在有形資產的擴大化,不再局限在投資回報一定歸于個人或者家族。對文化藝術教育衛(wèi)生等無形產業(yè)的投資贊助,也可以為包括自己及家庭在內的社會,國家以至人類世界發(fā)展,產出良好的回報,這就是“水漲船高”的公民社會素質和希望。
有人會說咱如果有那么多錢,自然也會拿出來捐捐。是這樣的嗎?有不少人不是更寧愿拿著錢去吃喝玩樂嗎?有的貪官污吏不是小貪還不過癮,不卷它個幾千萬逃到國外去就誓不罷休嗎?
總之,中國經濟發(fā)展到今天,社會道德與文化體系卻一直沒能很好地回答“有了錢該怎么辦?”的問題,導致不少人沒錢是輸者,有了錢還是敗者,難逃被金錢套牢的厄運怪圈。
由此,筆者對李嘉誠先生專資贊助文化藝術的視野和胸襟頗為贊賞,因為這對中國社會及人文進步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有人誤以為藝術是陽春白雪,與普通大眾及下里巴人沒什么關系,此一短見乃是繆之千里。
不難注意到,中國與西方的最大一個人文差異,就是中國的宗教傳統(tǒng)并不深厚,而宗教的起源往往是由于人們對心靈寄托與信仰理想的關懷,是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對形而下物質世界的一種制約平衡要求。缺乏如此制約平衡的社會及文化,往往容易產生畸形和病態(tài)。
那么中國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是通過什么渠道來關懷和提升人的心靈的呢?以儒家為首的中國主流文化,都不約而同地找到了藝術,譬如音樂、禮儀和詩歌等手段。文學藝術在中國文化中的使命如此重大,既要滿足日常的娛樂,還要替代宗教的作用去撫摸和超度心靈,實乃支撐中國心靈的主動脈。
譬如,西方的大眾音樂舞蹈影視等,發(fā)展到今天可主要以娛樂為主,因為其文化中的宗教 (也包括宗教音樂) 尚可以承擔莊嚴、凈化、寄托的功能。但中國不行,中國藝術必須兼顧平衡,不可偏廢。譬如靡靡之音確實會引人頹廢,而藝術的過度政治化也會窒息發(fā)展的活力。
中國的文化藝術當在大眾娛樂中堅持高雅與亮麗,在功利犬儒的干擾中追求超脫和進步的風骨。
于那些對藝術抱有宗教般熱忱和不懈追求的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應該給予終身的經濟獎勵,業(yè)后特招入學深造的待遇,及合理的安置保障措施。這一方面大可不必盯著國外同行是否有實踐先例,是到了中國敢為天下先的時候了。
提攜中國藝術,就是提攜中國人的心靈與創(chuàng)造力,必定是功在千秋的鏗鏘偉業(yè)。(偉達)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