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2日電 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中日兩大民族歷史上恩仇交加,但在19世紀晚期的美國加州,來自這兩個亞洲國家的移民卻極其相似。首先是肩負創(chuàng)業(yè)重任的男人遠涉重洋來到新大陸,從最粗重的體力勞動做起,一分一毫地積攢財富;繼而開展小本經(jīng)營的雜貨店或餐館,將發(fā)妻從家鄉(xiāng)接來。之后,華裔與日裔又因不同的原因遭到主流社會的歧視與迫害,家業(yè)毀于一旦。
在圣地亞哥,有兩個鮮為人知的地名,分別記載著華裔與日裔先僑創(chuàng)業(yè)安家的歷史。一個是位于圣地亞哥港出口的“中國岬”(China Point),另一個是圣地亞哥縣東南鄉(xiāng)間的“祖母山”(Soboyama)。兩個地名的背后,既有胼手胝足的打拼故事,又有被排擠、被驅(qū)趕的辛酸經(jīng)歷,值得后人永志不忘。
“中國岬”如今在公開出版的地圖上已無從尋覓,但史料指出,這是洛瑪岬(Point Loma)半島東岸的一段,居于拜拉斯岬與謝爾特島(Ballast Point & Shelter Island)之間,F(xiàn)在這里是美國六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的母港、戒備森嚴的軍事重地。
1880年代,這里還是無人煙的荒地,只有海豹出沒,鵜鶘翱翔。一群來自廣東的漁民發(fā)現(xiàn)該處是盛產(chǎn)鮑魚之地,遂搭起茅舍,落戶于此。他們每天“耕!辈惠z,捕撈到鮑魚就在岸邊晾曬,然后才運到城里的海鮮市場出售。
不料,強勁的海風將鮑魚的腥臭吹進港灣,使沿岸的居民怒不可遏,一旦明白是中國漁夫的作業(yè)所致,他們便召來警察,將這些華人悉數(shù)逮捕,驅(qū)逐出境。先僑的鮑魚生意,就這樣宣告夭折。
圣地亞哥日裔居民后藤實說,大概就在同一時期,最早從日本來美謀生的人也到達圣地亞哥。他們都是20歲上下的男性,自稱“一世”(即第一代移民),個個勤勞肯干,一上岸就在海邊的鹽田、山區(qū)的檸檬園與柑橘園打工。他們恪守著日本民族的禮教,敬天祭祖,一絲不茍,還將今天圣縣東南角的一座山,命名為“祖母山”,以紀念日本本土大分縣與宮崎縣交界處的同名雪山。
后來,早年的華僑與日僑又不約而同地進軍市中心,用辛苦賺來的積蓄開了多家食肆、洗衣館、香煙店。華裔的生意集中于第三街,日裔則在第五街,涇渭分明,各自為政。但好景不長,20世紀初的美國排華風潮使華人無以立足;稍后珍珠港事件爆發(fā),當?shù)氐娜找嵋蚕?shù)被趕進了集中營。
一段亞洲人在新大陸的創(chuàng)業(yè)史,于此黯然落幕,“中國岬”與“祖母山”兩個地名,也像遙遠的回聲,消失于天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