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人人橾黄片视频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健康新聞
    秋季傷肺冬天發(fā)作 養(yǎng)生注意四防可選食療
2009年09月15日 16:34 來源:揚子晚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秋季,是養(yǎng)生的關鍵時刻。若不注意秋季養(yǎng)生,損傷了肺氣,冬天消化不良、腹瀉等疾病就找上門了;還會使人體免疫力減弱,不適應冬天的寒冷而生病。燥是秋天的主氣,秋天的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濕潤,常常出現(xiàn)干燥氣候,使人易患秋燥病。燥易傷肺,肺失津潤,宣發(fā)與肅降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出現(xiàn)干咳少痰、氣急鼻燥、唇干口渴等肺燥的癥候。

  秋季養(yǎng)生四防

  (1)防秋燥

  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xiàn)燥象,表現(xiàn)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甚至皸裂。肺喜潤而惡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就會出現(xiàn)鼻咽干燥、聲音嘶啞、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癥。

  怎么來養(yǎng)陰防燥呢?元代醫(y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秋天應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養(yǎng)陰,早起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舒肺,能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2)防濕邪

  秋季從立秋到霜降有6個節(jié)氣。此時,夏天的暑氣還沒有結束,秋天的雨水已經(jīng)很多了,此時須防濕氣陰邪,傷脾陽而發(fā)生水腫或腹瀉癥狀。要是早秋脾傷于濕,就會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fā)作種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濕也很關鍵。防濕主要應以祛濕化滯、和胃健脾的膳食為主。如蓮子、苡米、冬瓜、蓮藕、山藥等。

  (3)防賊風

  秋天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賊風往往會乘虛而入,使人生病。秋夜涼風習習,有的人愛開窗而睡。睡眠中人體免疫機能降低,陣陣涼風吹起地面塵土以及細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被中醫(yī)稱為賊風。受到夜間賊風侵襲,第二天就會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還會引起咽炎、氣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經(jīng)麻痹等。

  (4)防秋郁

  晚秋時節(jié),凄風慘雨、草枯葉落,人感受了季節(jié)的變化容易起憂思。人腦底部,有一個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一種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樂。而入秋之后,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相對增多,人的情緒相應低沉消極。

  秋季養(yǎng)生食療

  (1)粥類

  適用于肺燥咳喘、腎虛咳喘、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頻數(shù)、大便燥結等癥。

  核桃粥:取核桃肉20克,粳米100克。將粳米洗凈,加白糖適量,加水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熬煮至熟即可。此方有潤肺止咳、補腎固精、潤腸通便的作用。

  (2)羹類

  適用于肝腎不足引起的眩暈、健忘、腰膝酸軟、頭發(fā)早白、肺陰虛所致的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癥以及脾胃陰虛所致的大便干結。

  飲食宜清淡、爽口,少吃刺激性的食物,甜酸苦辣咸都不必偏好。蔥、姜、八角、辣椒等辛辣香燥之品燥熱傷津,不宜多食。羊肉、狗肉、熏烤及油炸食品等熱性食物應忌食。

  (3)常笑

  笑是一種健身運動,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

  (4)潤膚

  外在的美通過皮膚毛發(fā)來展示,表皮毛竅不僅是肺的屏障,還與肺氣相表里。秋燥首先損傷皮毛,使之晦澀難看。若保持皮毛滋潤清潔,外觀既美麗了,又令毛竅通利,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肺的氣血通暢,從而起到益肺的作用。

  運動保健養(yǎng)肺法

  (1)摩鼻

  經(jīng)常按摩鼻部可防傷風、流涕,緩解癥狀。

  將兩手拇指摩擦生熱后,用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位于鼻唇溝與鼻翼交界處)30次。每天1-2遍。

  (2)深吸氣

  本法有助于鍛煉肺部的生理功能。

  每日睡前或起床前,平臥床上,以腹部進行深吸氣,再吐氣,反復做20-30次。呼吸時要緩慢進行。

  (3)捶背端坐

  此法可以通暢胸氣,有預防感冒,健肺養(yǎng)肺的功效。

  腰背自然直立,兩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遍。捶背時要閉住呼吸,叩齒10次,緩緩吞咽津液數(shù)次。捶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反復數(shù)次。

  (4)耐寒鍛煉

  一是有氧運動,如登山、冷空氣浴、步行、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 二是冷水洗臉、洗腳、浴鼻等。身體健壯者可用冷水擦身、冷水浴等。 (王昕)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