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shù)“韓華”不想入韓國籍
中韓建交后,韓國政府對“韓華”的政策有所改善:1997年,韓國將原來外國人每3年需要更新簽證的時間延長至5年;同時,又修訂了《國籍法》,將原本以父系血統(tǒng)為國籍認定的標準,放寬為父系、母系任一方血統(tǒng)皆可認定的標準。
1998年,韓國重新制定《外國人土地法》,允許外國人擁有土地所有權及交易權。2002年,韓國政府決定向持有“居留”簽證且居留時間超過5年的外國居民及其未成年子女發(fā)放永久居留簽證。
2004年,韓國規(guī)定,在制造業(yè)、服務業(yè)等六大領域中,外國勞動者享有與韓國勞動者同等的待遇。
2005年,韓國政府賦予已取得永久居住權3年以上、滿19歲的外國人在其地方議會和政府領導人中的選舉權。
不過,“韓華”與韓國國民待遇仍有一定差距。另外,很多“韓華”也不想加入韓國國籍,因為入籍意味著必須履行服兵役的義務。因此,孫承通等“韓華”希望能獲得雙重國籍身份。
韓想靠雙重國籍吸引人才
長期以來,韓國嚴格實行單一國籍制度。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為防止國內(nèi)精英流失到海外,韓國法務部在今年9月擬定國籍法修正案草案,準備有條件地承認雙重國籍。但“韓華”并不在考慮范圍內(nèi)。
據(jù)韓國法務部統(tǒng)計,目前在韓的中國籍人數(shù)超過40萬。其中,“韓華”只有2.5萬人左右(據(jù)漢城華僑協(xié)會統(tǒng)計,實際上,長期居住在韓國的人數(shù)約為1.5萬,不少老“韓華”雖還持有韓國簽證,但已搬回中國定居)。這些“韓華”至今仍持“中華民國”護照,主要聚居在首爾、仁川、釜山等華人聚居區(qū),有90%是山東籍。
2008年6月,筆者曾去仁川的唐人街參觀,途中結識了78歲的李先生,他祖籍是山東榮城,現(xiàn)在當?shù)亟?jīng)營一家中國瓷器店。李先生1948年從威海坐船到韓國謀生,一待就是40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第一次回山東老家。李先生說,他想葉落歸根,但他在老家已沒親戚,惟一的兒子已在奧地利定居,而且他在韓國打拼了60年,所有的家業(yè)、生意和人際關系都在韓國,一走了之還是難以割舍。(本報特約撰稿 許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