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22日電 官方人民日報今天刊文稱,“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zhì)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各級領導干部中大力倡導親民作風是重要的一環(huán)。
《管子·形勢篇》中有這樣一句話:“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逼湟馑际牵簽檎邔Υ傩眨灰兒裰卫,多辦實事,雖不說自己親民,而百姓卻會親近他。2000多年前即有此“親民”思想,確實很不容易,但歷史上能夠真正做到親民的官員并不很多。只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才能具有真正的親民作風。在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奮斗,真正做到了愛民親民。就在前不久抗擊非典的日子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把人民的生命安危視為頭等大事,不僅作出果斷決策,采取有效措施,而且情系人民群眾,深入疫區(qū)一線,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國人民抗擊非典的信心和斗志。事實說明,在廣大干部中廣為倡導和積極培育親民作風,使廣大干部親近百姓,對百姓態(tài)度純厚,為百姓多辦實事,這是立黨為公的必然要求,是執(zhí)政為民的具體反映。
文章說,作風,是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態(tài)度和行為。但作風作為外在表現(xiàn),總是要受到內(nèi)在因素的影響和支配的。作風背后有理念,作風之中有感情,正是由于有不同的理念和感情,才有不同的作風。要在廣大干部中樹立起真正的親民作風,一者取決于正確的群眾觀念,二者取決于深厚的群眾感情!爸袊伯a(chǎn)黨人要堅持以興國為己任、以富民為目標”;“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群眾利益無小事”;“要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等等,胡錦濤同志的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體現(xiàn)了“以民為本,利民為重”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貫穿著“唯民—富民—為民—親民”這樣一條思想脈絡,對各級領導干部應當抱著什么樣的理念和懷著什么樣的感情去對待人民群眾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強化群眾觀念,樹立為民意識,培養(yǎng)親民作風,以不愧人民公仆的稱號,不負人民群眾的期望。
那么,今天倡導親民作風,應以什么為具體內(nèi)涵,以什么為衡量標準呢?文章認為,不妨從對待人民群眾的“三真”做起。其一,真正尊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是我們國家的主人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親民,首先要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自覺堅持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尊重群眾,要真心實意,不能虛情假意,切忌流于形式,力戒變成“作秀”,而要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我們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是否正確的最高標準。其二,真情交往。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其前提是深入群眾,聯(lián)系群眾,始終同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親民,顧名思義就是親近群眾,同群眾多接觸、多交往、多聯(lián)系。干群界限分明,老死不相往來,只會造成隔閡,難免產(chǎn)生誤解,何談什么親民、愛民、為民?倡導親民作風,應當是把群眾當親人、當朋友,多走動、多交往,特別是要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把黨的關懷帶給群眾,傾注深情幫助群眾。其三,真誠服務。親民為民,最后都要落實到關愛群眾,服務群眾,不斷地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離開服務,何談為民、親民?“群眾利益無小事”,說明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都要看成大事、要事、急事,以真誠的態(tài)度抓緊研究解決,竭盡全力地去辦。服務群眾,不是聽言辭,而是看行動。關鍵是要抓住“謀利”和“解憂”這兩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真抓實干,使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對那些困難群眾,更要飽含深情,真誠關愛,傾情撫慰,鼎力救助,使其盡快擺脫困難處境。(張黎洲)